有本畅销书《遇见未知的自己》,作者是张德芬。我不知道你读过没有,作者提出正能量和负能量的概念。
用想象的办法得到一个东西,这个思想并不是张德芬的原创,她也是抄的。来自一个已经流传上百年的叫做“吸引力法则”的理论体系。十几年前流行一本书,朗达·拜恩的《秘密》,说的就是吸引力法则。
《秘密》也好、《遇见未知的自己》也好,吸引力法则的操作套路是一样的 ——
你要放松自己的心情;
想象一下自己想要的东西到底是什么。比如你想要一个学位,那你就想想学位证书是什么样的,得到这个学位以后的你是个什么情景,越详细越好,你要非常相信自己能够得到这个东西;
向宇宙、或者向上帝,索要这个东西,把它吸引过来;
想象自己已经得到了这个东西,并为此向宇宙或者上帝表示感谢;
等着。过一段时间之后,你就能得到这个东西。
这简直一听就不靠谱,怎么就能把东西吸引来呢?当然这里面是有机制的,也许上帝听到了你的心声,也许整个宇宙之中有一张正能量网络,还有人说这是因为量子物理学!
吸引力法则有用没用我们等会儿再说。我想大多数人肯定是不信这个吸引力法则的,但是绝大多数人,都或多或少地相信类似的东西。
比如,把自己的目标写出来,贴在墙上,每天早上起来朗读,我要成为XXX,我要拥有XXX.
国外的心理学家不会简单的评价一番就算了,他们会傻傻地做各种试验。
1999年加州大学的学者做了一个试验。学校里面再过几天就要考期中考试了,研究者想看看正能量梦想对考试成绩有没有什么影响。受试学生被分成了三组 ——
第一组学生每天花几分钟想象自己*已经*取得好成绩之后,是一种什么感觉 —— 这组就是“正能量组”;
第二组学生的任务也是每天花几分钟想象,但想象的是自己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和如何准备考试;
第三组是控制组,没有想象任务,该怎么复习就怎么复习。
实验结果是正能量组学生的考试成绩最低。他们不但得分低,而且为考试成绩做准备花的时间也是最少的。他们梦想自己取得了好成绩,的确获得了更多自信 —— 但自信的结果是他们就不怎么准备考试了。当然正能量梦想也有好的作用,第一组学生的心情,在考试之前都一直比其他两组好。
考试成绩最好的是第二组。他们想象了准备考试这个动作,可能这个想象起到了提醒的作用,他们真的花了比别人更多的时间准备考试,结果自然取得了更好的成绩。第三组的成绩排在第二组和第一组之间。
所有研究一致表明,
正能量对结果只有负作用。
正能量梦想之所以有负作用,就在于它想象的是做事的结果,人们会自我暗示,仿佛已经得到了这个结果,以至于不想去做事了。
而取得了好效果的实验,都是让人想象做事的过程。
一个好的围棋选手,他不是在赛前想着什么国仇家恨,奖金排名,他在赛前往往会反复想象自己的排兵布阵遇到对手的各种招法之后的变化。
一个好的管理干部,他在遇到开业庆典或者典礼仪式,他想象的不是自己多么光荣地坐在那里享受荣耀,而是反复想象各种场景下自己该说什么话。
日本著名的作曲大师久石让在他的书《感动,如此创造》里面说,多年来他上台之前最有效的准备方法就是闭上眼睛想象自己在一台钢琴前,用手指在腿上不断敲出要演奏的曲目,从而提前沉浸于表演中,可以缓解紧张情绪、也不至于太放松而开场无法进入状态
甚至还有研究说,在头脑里想象一个训练的过程和动作细节,就好像真的参加了训练一样能起到作用。
想象是必须的,但不能像吸引力法则那样想象结果,那纯属精神鸦片。要反复想象过程场景,相当于模拟训练。
到现在还有谁会相信吸引力法则?今天发烧,原创有点力不从心,文章改编自《万维刚精英日课第二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