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对象是程序员在编程时比较难以理解的问题,不同于面向过程,只需按照程序的要求编写一个个函数,实现各个步骤,来实现功能的要求。而面向对象需要我们根据程序的要求设立对象。这个建立对象的分析过程是比较困难的。
以往我们编写程序都是按照面向过程的思维模式来进行的,我们看待问题是这一步应该做什么,下一步应该做什么,然后编写成不同的函数,来共同实现这个功能。这对于简单的程序只有几百行来说是非常有效的方法,但是对于大的程序来说,这种方法就非常不实用了,如果程序非常的庞大,几万行甚至更多,我们要考虑的事情就非常多了,如果这样编写容易造成结构混乱,使得程序的bug非常多。也不利于程序的维护和修改,如果客户提出修改某些功能,甚至增加功能的话,我们原先的程序很可能就不能用了,必须再次编写。因为面向过程的程序大多都是通过函数之间的传值来实现信息的交流的,如果你修改某一函数很可能导致另外一个函数出现bug。面向过程的程序都是各个函数之间紧密连接的,一改可能会改一大片。而且容易出现某个函数的值发生错误,导致整个程序运行错误。
而面向对象就比较符合人类的思维习惯了,对于一个问题,我们首先想到的不是,怎样解决它,如何解决它,而是这个问题牵扯到的对象都有哪些,它们做了什么。列举一个经典的问题,把大象装进冰箱分为几步,如果按照面向过程的思维来想应该是三步,第一步打开冰箱门,第二步把大象放进冰箱,第三步关上冰箱门。这个过程就结束了。而对于面向对象来说的话首先我们应该分析这个过程有哪些对象来参与,第一个应该是冰箱,然后是大象。在这个过程中冰箱的行为有打开和关闭,而大象的行为就是进入冰箱。然后我们就可以建立两个类,一个是冰箱一个是大象。以后如果大象有任何其它的行为比如说出去,睡觉等就和冰箱没有任何的关系。
对于面向对象来说,把一个个行为和属性相同的对象抽象成为一个类,就相当于一个模板。类包括属性和方法(函数),通过把属性私有化,使得外界不能访问和修改里面的属性,类和外界的接口就是公有化的函数,只有类里面的函数才能对类属性进行操作。这就不会造成类属性被外界修改,对于其它程序而言这个类就相当于一个收音机,只知道按键的功能,而不能了解内部的结构。这就体现了类的封装性。对于一个类来说,不能满足有些对象的全部行为和属性,比如说鸭子这个类的行为不会说人话,而唐老鸭却会说人话,它符合鸭这个类的所有属性和行为,应该属于鸭这个类,但它还有鸭这个类没有的行为,所以应该在再建一个类,这个类继承鸭这个类的全部行为和属性还有其它的行为。这就是继承关系,子类继承父类的所有属性和行为之外,还有自己的属性和行为。对于代码功能的更新重用起着非常大的作用。如果要在一个类的基础上增加新的方法(行为)和属性,只需创建一个新的类继承于原来的父类,再增加新的方法。就可以了。对于一个类甚至多个继承类的对象的同一个方法来说,因为属性的不同而导致方法的不同。比如人这个类,有的人高有的人低,有的人吃的多有的吃的少,同一个类的不同对象中同种方法的不同行为就叫多态性。 对象是类的实例化,比如人是一个类,具体的某一个人张三就是类的实例化对象。
总的来说,面向过程是让程序之间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而面向对象编程是由一个个类组成的,注重各个类之间互不相关的,除非特殊情况需要传输消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