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石“平安渡”

作者: 水钱 | 来源:发表于2019-10-29 08:16 被阅读0次

          问石“平安渡”

                  罗江  周文能

                (2019年10月25日)

    问石“平安渡”

    上图为现在的平安渡桥

    问石“平安渡” 问石“平安渡”

    上图为流经天井坝的㵽水河

    问石“平安渡”

    上面为倒角弯古渡地水中刻有状元题“平安渡”的巨石

    问石“平安渡”

    上面是天井坝一角

        历经沧桑“平安渡”,
          状元书写题何处?
          天井坝东倒角弯,
          一尊巨石会告诉。


    注:

    1、平安渡: 古渡遗址。2、状元: 明朝中期状元杨慎为罗江好友余琯书题“平安渡”,余琯归故里刻于天井坝东端水河倒角弯水中巨石上(见上图),现列入罗江不动文物保护单位。3、天井坝:罗江县城北十里㵽水河边约千亩圆形一冲坝地名,因四面环山形式农家四合院内天井,故叫天井坝。4、倒角弯: 㵽水河流经罗江县天马山末端处形成一转弯河床当地百姓为该段河流取名的地名。


    扩展连接:       

        以下文出处转自四川德阳市罗江区政协编印《罗江故事》一书文

       

          "天井坝.平安渡"

          清嘉庆《罗江县志·乡坝》:“天井坝(今调元镇红安村六、七、八、九`十组),县北十里。明喜靖中,余曾建有祠,久废,今名天井庵,有二石柱。“余字九皋,罗江县天并坝人,明正德年间贡生,曾任云南学官。

            从㵽水河唐代芒江堰西行2000米,天马山西北支与笔架山南支之间的河曲上游,有一圆形小盆地,盆地东南角为水河古渡,明代称平安渡,旧有“上走文星场(今改调元镇),下达罗江城”的石碑。清同治、光绪年间先后建筒易漫水石桥(夏季洪水,过往者或绕道或舟

    渡)。2018年川“5·12”汶川特大地震后,改建漫水石桥为可通汽车的钢筋混凝土平桥。桥西宽约1平方公里的河谷冲积坝,一水绕流、两山环抱:天井坝坝北太白山南支自槐树东环南绕,天马山西支自玉石山茅草坪西环北绕;㵽水由西北切团坝入花龙、出槐树垭下东转经天马山与天井坝,过平安渡下高碑峡出云盖山天马山瓶颈与泞水河汇为罗纹江(凯江)。平安渡上游冲积坝,因四周山环若天井,故称天井坝。坝北笔架山旧有民谣:“笔架山,双江环;山南山北,不出武官出文官。”世称佳山水。明正德初,山北白石崖康家坝吴瑛中举历官陕西淳化、泾阳县令,山南天井坝余琯拔贡选云南学官。明朝罗江县属成都府辖,同属成都府的新都状元杨慎与吴瑛为正德二年(1507)同科举人,亦与秀士余琯交谊甚笃。嘉靖三年(1524),杨慎在明世宗皇权、阁权、宦权斗争中,因“议大礼”惨遭廷杖,谪戍到云南。时罗江友人余琯任云南学官,常得与之唱和。嘉靖中,余琯辞官归罗江天井坝故里,杨慎作《送余学官归罗江》诗赠云:

    豆子山,打瓦鼓

    阳坪关,撒白雨

    白雨下,娶龙女。

    织得绢,二丈五

    一半属罗江,一半属玄武

    我诵《绵州歌》,思乡心独苦

    送君归,罗江浦。

            前五句即南北朝以来流传在四川的民谣《绵州罗江巴歌》。它把蜿蜒明净的罗江水比拟为龙女织成的绢素,又从瓦鼓声中联想到龙女出故嫁的热烈场面,而美好的家乡被这绚丽的色彩渲染得更加令人神往,但女诗人却返乡无望,只有通过古老的歌谣借送友人归乡来寄托自已的离愁事和乡思。余平安回到罗江后,刻立碑杨慎赠诗于天井坝宅前渡口,题“平安渡”遥寄远在云南的友人。自此,乡人便称罗江天井坝渡为“平安渡”,沿至今。

            今坝中天井庵(余氏祠)遗址、坝西南水明代余家废堰尚存,坝东南角平安渡口立有清同治十一年(1872)《平安渡口碑记》碑一通2012年3月22日,平安渡碑被罗江县人民政府列人《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予以公布。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问石“平安渡”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zfwv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