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唐诗三百首》第52天。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赏析】
这首五律写于大历三年(768)冬。这年春天杜甫离开夔州,辗转于江陵、岳州、衡阳一带,这首诗是他漫游到岳阳,第一次登上岳阳楼,面对着烟波浩渺的洞庭湖水,产生万千感慨。
诗中包含着诗人对壮丽山河的热情歌唱,对个人穷途潦倒生活的深沉慨叹;对终生壮志未酬的激愤与哀怨,对祖国多灾多难现实的忧愁与焦虑。
开头两句以叙述口气,把诗人初登岳阳楼的景仰兴奋之情抒发得畅快淋漓,其初次登临的喜悦之情历历在目。“昔闻”,“今上”,写早昔曾听说洞庭湖水辽阔,岳阳楼阁壮观,故产生渴望登临一眺,以饱眼福之念,而“今日”得以登临览胜,饱赏洞庭湖的水光山色,如愿以偿,心情极快。
二联以凝练的语言,极夸张的手法,以大笔勾勒,集中概括了洞庭湖的典型特色,把洞庭湖汪洋万顷,横断吴楚,日月天地如浮其上的壮阔宏伟气势,异常生动地描写出来。
吴在湖之东,楚在湖之南,湖坼于吴楚之间,一个“东南坼”的动态描写,写出洞庭湖地域之广阔;洞庭湖波涛万顷,天水相连,汹涌动荡,包蕴宇宙,吞吐日月,好像偌大的天地漂浮在浩淼的湖水之上,一个“日夜浮”的形象勾画,写出了洞庭湖沉浮天地,吞吐日月的宏伟气魄,景色开阔,诗句精警而浑成。
诗的后两联由写景而引发出抒情,作者以“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极写只身漂泊、穷愁潦倒、孤独无依的苍凉处境。“无一字”,写音书断绝,故乡渺邈;“有孤舟”写孤舟相伴,形只影单,情调凄凉悲痛。
三联与二联的笔调大相迳庭,一为极阔大,极富生气,一为极萧索、极落寞,构成文情之跌宕,诗正是使用以阔大衬孤寂的手法,突出诗的主题。
结尾两句转进一层,由个人不幸遭遇,联想到多难的社会现实,有小天地转入大天地,由个人悲伤转向“戎马关山”的家国之痛,反映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深情。并以“凭轩涕流”之情态与开篇的“今上岳阳楼”所见的壮阔气魄构成照应之势,表现了一位伟大爱国主义诗人的深沉而广阔的胸怀。
全诗沉郁苍凉,顿挫迭宕,境界雄伟宏阔,感情深沉。喜欢古诗词的朋友可以关注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