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9950429/6f0ef19325aeba84.jpg)
当下,大学生回家后,父母和亲戚朋友在一起的时候,通常会聊到“考研、就业、考公”等话题。
当下,考研不易,就业环境不好,考公难度大,大家都有一些焦虑。
“你家孩子准备考研么?”“考研好还是考公好?”“考研过后不是还要就业么?”
不可避免的就是大家都转介了压力,都延伸到了大学生身上。
要看书啊,要准备好考研啊,要多做一些职业规划啊。
内卷的状态无处不在,大家在不同的视角,对内卷也产生了不同的理解。
在内卷的风潮下,很多大学生都存在一种焦虑:别人都在卷,自己不卷就会跟不上别人的步伐。
在这种艰焦虑下很容易诞生许多“无效学习”,学习只是为了抵消自己的心理焦虑、寻求心里安慰,而不是为了提升自我。
内卷有必要么?内卷的终极意义在哪里?
和几位大学生朋友在一起交流,也谈到“内卷”的意义。
好像从小到大一直在学习,一直在努力,每个阶段都是非常重要的,小学的重要在于读初中,读初中的时候为了上重点高中,上了高中的重要性在于读一所好大学。
上了大学的重要性为了更好的出路,考研、考公、就业等等。
好像没有了喘息的时候,都在“学习”“奋斗”,大家都呈现出一种“内卷”的状态,励志鸡汤无处不在,身边榜样无处不在,父母的念叨、自己的期望,混合成了一股力量,缠绕、压迫着自己。
常感叹:不学习不行啊,不然没有好的出路。
“好的出路”是什么?
我以为是契合自己的发展之路,而不是大家口中的“好的出路”。
每一个人的生长环境不一样,学习的方法目的不一样,呈现的效能也不一样。
一味的“学”未必适合所有的学生,有的同学选择考研,那是因为有一种悉心钻研的劲头,想在本专业深根细作,有的同学适合工作,也是想把所学的东西付诸实践,有的同学选择考公,或许就是为了一个“好的饭碗”。
适不适合也行并不那么确定,至少父母认为适合,自己也就随了父母的意愿。
其实,任何一条职业发展的路,都可以走得很好。
家里表妹,中专毕业,目前在上海的一家外资药企工作,不仅完成了学历上的提升,也早在上海买了房,手底下的工作人员大都是研究生。
如果不是当初在地方医院无法转正,可能就不会依然辞职去无锡药企,也不会有今天的美好发展,可能命运的齿轮在那一刻就在转动。
毕竟,经常性晚上八九点还在忙工作,这种“内卷”也不是一般人能做的,她就是为了更好的生活,选择了这样的工作模式,也选择了自我奋斗的路径。
这是不是一种好的出路呢?
也会有人说,现在的大学生很卷,都在拼命地学,考证,奖学金,出境交流等。
我以为这是一种“状态”,是为了有更多选择权利的“状态”。
有人会说,考研之后还是要就业,不如早就业,不如不考研。
有人也会谈到,本科考公早工作,研究生毕业同样要考公,读研好像没有什么用。
没有必要那么卷,人生就是拿来享受生命的过程,而不是完成一个一个目标。
炸听起来好像是那么一回事,可是仔细思辨一下,要掸一下思想的灰尘。
如同人生殊途同归,我们都知晓最后的归宿,是不是都就在那等着最后的结局?
热爱生命、享受生活这本身就是正向的,可是去享受生命的前提是什么,是要有立身社会的真本领,你才有资格去享受生命,去感受高质量的生命。
你的生存本领在哪里?仅仅是养家糊口么?何况目前的社会环境养家糊口没有那么容易。
你的人生价值在哪里?不去寻找更好的出路,不去反复探索和实践,你就可以摆烂躺平了么?
内卷的意义不在于和别人相比较,而是和自己的未来相比较,如果自己有这个能力,何不为自己的前程去搏一搏呢?
你享受到的生活是你自己的感受,其他人只有羡慕的份,或者只有看一看、谈一谈的份,根本没有机会、资格去主宰你的人生。
不被“看似正确”的言论绑架,要有自己的发展节奏。
内卷其实也是一种“唤醒自我”,让自己明白未来想干啥,现在能干什么。
适当的内卷可以培养大学生的竞争意识,更好的促进对于知识的学习,锻炼自我管理能力。
最后一个小贴士,不给自己贴上“内卷”标签,这都是向未来努力的一种行动,每一个人都有追求美好的权利,各自在自己的发展之路上勤恳努力,熠熠生辉,不让自己未来遗憾,这才是青春该有的模样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