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穿!秋!水!望!眼!欲!穿!宝兰高铁终于要通了!
宝兰高铁的开通,解决了我们“东去”的烦恼,也让东边的伙伴“西来”有望~
如果说,宝兰高铁解决了旅行爱好者的弹性需求,那对于以下几类人来说,解决的就是刚需:
异地恋人群:把思念的距离缩短,把在一起的时光拉长;
公/商务人群:奔波在路上的时间更少了,精力满满迎接生活的挑战;
美食爱好者:原则上说,有了宝兰高铁,一日三餐+夜宵吃不同地域风味的美食没有任何问题(如果这个也算刚需的话……)。
更别提宝兰高铁对沿线经济的带动了,旅游、就业、城市建设……高铁一开,辐射地区的面貌必会焕然一新~
宝兰高铁为我们的生活带来这么多便利,今天我们开开脑洞,想想如果宝兰高铁早点出现,也许一些英雄人物的命运就会有大的不同,甚至历史也会被改写,比如说,今天的主人公——薛仁贵。
(把薛仁贵和薛平贵搞不清的人自觉罚站)
薛仁贵生于隋炀帝大业九年(614年),是南北朝时期名将薛安都的后代,为初唐名将,在贞观末年投军,征战数十年,曾大败九姓铁勒,降服高句丽,击破突厥,功勋卓著,留下“良策息干戈”、“三箭定天山”等故事。
因为他,后人也写出了很多精彩的文学作品,比如《薛仁贵》、《薛丁山征西》、《大唐女将樊梨花》、《薛刚反唐》等等。
(薛丁山和樊梨花)
这些故事在民间戏曲中也被广泛传唱,根据他的故事延伸出的薛丁山、樊梨花等角色也是赫赫有名,深入人心。
这样一位英雄人物,当年却因为粮草补给没能跟上,被免了职,真替他委屈。
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话说,大唐朝高宗在位的时候,西边吐蕃国日益强盛,对大唐蠢蠢欲动,聚集了三川六国九沟十八寨数十万兵马寇问大唐边界。
为此,高宗李治并不服软,调任薛仁贵为逻婆道行军大总管,并以阿史那道真、郭待封为副将,率军十余万人,征讨吐蕃。
这日,薛仁贵奉命西行,大军到了大非川(今青海共和西南),将要开拔到乌海,薛仁贵对两个副将说:
乌海路途远而且险要,车很难行动,如果带着辎重走的话,就把破敌的机会给延误了,我们打败敌人就班师回朝,如果再把辎重从远处来回搬运很麻烦。这地方瘴气很浓,大部队不能留太久,这地方的地形正好适合安营扎寨,给你2万人留在这里看辎重粮草,我带兵快进破敌人。
后来,郭待封自愿留守。
薛仁贵收拾完军中大小事宜后,率部前往乌海,到了河口,恰巧遇到了吐蕃军数万人,见面了肯定得打,唐军也是厉害一阵冲杀,大获全胜,还捡了牛羊万余头的大便宜,然后开开心心继续西进,直逼乌海城。
信心满满的老薛掐指一算,嗯,时机已经成熟,就派了千余骑兵回大非川接运辎重,然而高潮来了,副将郭代封是个叛逆boy,他并没有听老薛的话,擅自行动,提前率领粮草辎重出发了。没成想,半道遇到了吐蕃军的攻击,郭待封被打得七零八落,粮草辎重啥都没了。
这个郭待封是什么来历,居然敢违抗军令?
原来,这个郭待封是唐初名将郭孝恪次子,加上自己官至左豹韬卫将军,原则上和老薛平级,但这次出兵,只是个副将。想到这里,他小算盘一打,凭啥听你老薛的呢?结果自作主张酿成大祸。
到这地步了,薛仁贵还能说什么,不吃饱怎么有力气打仗呢?赶紧撤啊!
唐军撤到了大非川,吐蕃军却看好机会,调集了40万大军前来围攻。双方僵持着。但吐蕃并没穷逼,考虑到长远利益,决定双方议和。
老薛一看这架势,打也打到这个份上了,也没别的办法了,和就和吧,只好率败军东归。但回到家那李治能放过他吗,贬!就这样,骁勇善战、写下无数传奇的老薛走下神坛,一度成了平民。
一代战神竟败于粮草这种失误,说来也是让人唏嘘。
对于大非川之败,《旧唐书》说:“待封不协,以败全略”,但今天,我们不得不说,唐军远离本土作战,补给线拉长,距离还是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若白袍将军薛仁贵有宝兰铁路在,或许他将不会有大非川之败。
试想,老薛兵困大非川时,里无粮草,外无救兵,困顿至极。如果当时有宝兰高铁,高宗就能像小说里写的那样,派二路元帅薛丁山一般再遣一路救兵。乘宝兰高铁“大唐征西号”军列,不消半日便可从长安赶至大非川,内外夹击,吐蕃联军怎能不破?况且,大非川被围将士还有可能吃上长安来的油泼面、羊肉泡……这样哪还有屈辱议和的可能性?
世上最远的距离是什么,莫过于闺中女子的悔教夫婿觅封侯之感,莫过于服役军中士兵的王事靡盬,不能蓺黍稷,父母何怙之叹。如果古人有宝兰铁路,长安闺阁女子或可朝在长安春日凝妆上翠楼,晚在金城凭君簪向凤凰钗。军人早起相随饷田去,晚上沙场秋点兵。
但现在,宝兰高铁的贯通,让古人的遗憾不再重来,为今人的生活增添更多可能性,只是薛将军无缘看到啦。
撰文: 西北师大 卜晓峰
*喜欢我们,就关注吧。莎小妹期待,与你一起,看见兰州。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于任何平台,侵权必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