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甲老师《好好学习》读书笔记 1--50
一切的学习和努力无非三个目标:一是解释问题,二是解决问题,三是预测问题。评价学习是否有效的标准就很明确了,那就是:学习之后,你的行为或认知是否发生了改变。
知识管理的三个维度:数据管理(资料整理搜集,如何更快找到需要的资料等)、信息管理(制作思维导图,刻意练习,精读与泛读的区别等)、底层规律(将之前学过的知识串联起来并输出运用)。有些知识会比另一些知识有着更强大的力量。过去我们认为,学习主要是输入和消化的过程:我们通过阅读更多的书籍、参加更多的课程和培训,让自己增加更多的输入。而当我们理解了底层规律在知识管理体系中的价值后,学习就变成了一个生长和创造的过程:知识不再是一个个孤立的点,而是彼此联系、相互接触,甚至在一次次的相互作用中,不断产生新的启发和认识。理解了底层规律,自己就是一个炼丹炉:外部输入的东西,经过加工形成全新而又熟悉的认知;而反过来,这种认知又进一步增进你对外部输入的理解。 成甲老师的经验是:深刻理解问题的实质,然后用能够解决这些问题的规律去解决问题。成甲老师曾经在一个网站课程页面内通过文案来进行课程营销,之前从未写过文案的他根据这个方法,首先找到心理学里面关于建立信任和认可的内容,然后参考朋友的文案,按照自己理解的相关心理学内容写出自己的文案。结果大获成功,因为他认为撰写营销文案,本质上是一个建立信任的过程,所以他不是先找文案如何编写而是去找心理学方面的内容。对于学习这件事,自己才是最好的老师,只有让自己对学习的理解达到这个层面,才能真正在学海无涯中找到一叶扁舟。在我们每天接收的大量的信息中,只有能够改变你行动的信息才是知识。某些知识比其他知识更重要并且能产生关键影响,这就是临界知识。通过正确的训练,我们能够洞察一些规律,而通过对这些规律的应用我们可能会创造奇迹,我们只有有能力自己发现和总结出属于我们自己的临界知识,才能让这一能力对我们的生活产生巨大的帮助。
中国过去30年的社会发展,从认知优势的构建角度看,大概有三个阶段:依靠数量构建认知优势(九十年代到两千年,咨询公司和大学生很吃香),依靠速度构建认知优势(快去复制引进国外先进理念和操作手法,王兴的美团即是如此复制并本地化最终脱颖而出),依靠深度构建认知优势(现在到将来一段时间,在知识获取数量和速度优势被弱化的大环境下,只有深度才能存活)。知识管理的核心实际不是搜集整理分类,而是通过管理知识提升我们的认知深度,进而改变我们的行为模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