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李梓萌作品)
端起酒杯,一饮而尽。月下二人对饮,相顾无言。
大秦雄起,即将称霸天下。小小燕国,灭亡、吞并,已不在话下。
于是,太子丹找到了他。命他刺杀秦王嬴政。
同意,则是将自己的生命交予那孤注一掷的刺杀;不同意,燕的子民不久将处于水深火热,他的主上也将成为秦国的阶下囚。但无论如何,他还有机会,他可以选择。
可是他同意了,义无反顾,全然不顾心中的恐惧。
今夜,他与高渐离在月下最后一次醉酒。
“渐离兄,可否为我再奏一曲?”他呢喃。
高渐离起身,眼中有星星点点的光亮。他抚琴,叹一口气,轻轻拨动琴弦。
凄清的曲中,他的泪迷蒙了双眼。
“渐离兄,不必悲伤啊,这是我的命运,命中注定我只是一枚棋子。但既然选择了,我贱命一条,若能拯救我大燕国运,刀山火海,在所不辞。”他对悲伤的高渐离说。
高渐离停了手,站起身。月下的他,有些单薄,有些孤独。
高渐离突然气恼地指责:“你明可以放弃,万事也许只要顺其自然。即使是贱命,于我,你也是那独一无二的!”
他坐着,良久,兀自摇头,叹息,然后低头浅笑。
两人看向一只飞蛾,它飘忽着接近昏暗的烛火,向往光明。
然而空气中弥漫着一层死亡的气息。
他深深吸气,苍白的脸上掠过一丝笑:“我与这飞蛾,许是有同样的命运,光明之处,便是我们永生的归宿,既已选择,便不后悔。”
渐离兄,我走了,不必怀念我……
渐离兄,既已选择,已无退路……
渐离兄……
次日,易水河畔,他辞别故土。毫不犹豫。
飞蛾扑向了火,拥抱了光明。
老师评语:
自古燕赵多悲歌,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因其悲壮而流传千古,小作者则抓住这个历史故事,通过丰富的想象,抓住高渐离和荆轲的对话的描写,揭示了荆轲的心理活动,非常成功地塑造了荆轲爱国、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结尾描写“飞蛾扑火”更是意味深长,更加突出了人物的悲壮形象,紧扣“选择”这一主题来写。“渐离兄”三次咏叹,也写出了荆轲的对于友情和家国之情的不舍和无奈,读来一咏三叹,意味绵长。难为小作者能想到“飞蛾扑火”和“渐离兄”三段。真的佩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