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阅读者,得天下”,这是无数老师、家长和学生的心声。
中考试卷中120分的试题,阅读题大约占40分。阅读题主要包括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和文言文。这四种阅读题中,其实得分率最低的要属记叙文了。基于此,我开设了记叙文专题训练专栏,从而帮助大家快速提分。

今天与大家分享的是记叙文专题训练一:把握中心内容,理解中心思想。
01知识梳理
做阅读题,第一要了解其主要内容,这是做阅读题的基础。
作者写文章都是有其目的的,写作意图往往体现在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中。那么,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是做阅读题的基本要求。
02命题形式
请用简明的语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03答题技巧
一、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1.抓要素法。
抓住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六要素”有助于厘清文章结构,把握事件脉络。
2.抓关键词句法。
关键词是指表现文章思路、提示事件环境、提示时间变化的词语。关键句是指提示文章段落大意或提示文章中心、主旨、观点的句子。抓住了关键词句,认真提炼、整合,便于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3.概括段意法。
先概括每一段段意,再将意思相近的段落合并,概括得出文章的主要内容,即“合并同类项”法。
答题格式:什么人+在什么情况下+做了什么事+结果怎样。简记为:人+事+结果。
二、概括文章中心思想的方法
抓住文中直接揭示中心意思的句子。如《紫藤萝瀑布》: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
抓住开头、结尾段中提示中心意思的点题句、关键句,用词语串联。
注意文章详写的内容,这里往往蕴含着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看法等。
从时代背景提炼文章中心思想。如《最后一课》,只要知道了法国当时濒临亡国的背景知识,中心思想便好理解了。
答题格式:这篇文章通过对……的记叙(描写),反映了(表现了)……精神,或塑造了(赞扬了)……品质,或揭示了(揭露了)……实质(问题)。
04课文引路
接下来,我以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课文《散步》为例,作一分析。

散步(莫怀戚)
1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2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她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3天气很好。今年的春天来的太迟,太迟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但是春天总算来了。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冬季。
4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绿芽也密了;田野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一切使人想起一样东西——生命。
5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我们都笑了。
6后来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就像民族领袖在严重关头时那样。我想找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说:“走大路。”
7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她的眼随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母亲对我说。
8这样,我们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问题1:请用简明的语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解析:找出六要素,采用要素法,按照答题格式概括。
参考答案:初春,在南方的田野上,为了让年迈的母亲多走走,我们一家四口一起散步,可母亲想走大路,儿子想走小路,我们最后选择走小路,一家其乐融融。
问题2:本文的中心思想是?
解析:抓住文中直接告诉读者中心意思的语句。中心主旨句一般开头或者结尾。本文的中心主旨句是文章的最后一句“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参考答案:通过记叙祖孙三代人在一起散步时的平凡小事,表现出家人之间真挚的感情,体现了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声明: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