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孩子出生时,看着这个嗷嗷待哺、哇哇大哭的小肉球,我的母爱被无限激发,心里只有一个念头:我要好好爱你!
然而“爱”这个字,说得出来,却难以做到。说实在的,作为一个母乳妈妈,我自认为已经不能更多的知道该怎么爱孩子了;学习了那么多知识,将孩子的起跑线定义为父母的个人成长,我自认为找到了无比正确的方向。
我用那么多美好的词语,尊重、满足、抱持、共情、陪伴、游戏力……将他从头武装到脚,却仍然抵不过我对他控制不住的情绪,无休止的管教。
于是我认识到,当面对一个从身体到情感都需要无限依靠你的孩子时,自身的能量除了被无限激发,自身存在问题的也一展无疑。
批评和管教可以教出一个乖孩子,但不会培养出一个有自我驱动力的孩子。帮助孩子先找到那个天然野性的自我,也就是所谓的激发潜能,是养育者最大的责任。
这个责任驱使着我找到正确的向孩子表达的“爱”的方式。
意大利幼儿教育专家蒙特梭利认为,每个人一出生就有一个精神胚胎,精神胚胎发育的养料是感觉。并且,精神胚胎会自动指引一个人去做事情,所以孩子们的自发行为都有深意。如果父母强加自己的意志在孩子身上,否定孩子的感觉,就是破坏了孩子的感觉,也破坏了孩子和事物直接建立关系的能力。
当我们把爱的目标设定为,为孩子营造与事物直接建立关系的环境,帮助孩子的精神胚胎自在的伸展时,这份喷涌而出的爱便踏踏实实的落了地。
精神胚胎是否得到了很好的滋养,也是有判断标准的。心理学认为,驱使人们做事的有两种动机: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以内部动机为主的人,使用的是内部评价体系,更在乎的是内在感觉;以外部动机为主的人,使用的是外部评价体系,更在乎的是评价、认可、数据和金钱等。
从我自身的角度反思,感到使用内部评价体系的人会不由自住的去附和别人的想法,那是因为没有足够认识自己,了解自己,不惯于替自己辩解,习惯逆来顺受,会自动去寻找别人的感觉,并围着别人的感觉转,为别人而活,他们对别人的感觉敏感,却对自己的感觉很不敏感。这套已经习惯了的外部评价体系的行为还难以觉察,只觉得总有些不愉快的事时常发生,但是找不到根源。
有真自我的人,他会尊重自己的感觉,不会太为难自己。常常活在外部评价体系当中,真心好累,体会到这份心苦,就明白了把孩子培养成使用内部评价体系的人,给他充分的体验并去感受,帮助他培养驱动力,有多重要。
爱不只是头脑中的一个字,口头上的一句话,是父母营造一份自由自在的空间,是心灵的眼睛在背后的观察,是无限的信任与支持,是时刻张开臂膀的接纳和管好自己的嘴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