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眼相看”出自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卷八:“不想一见大王,查问来历,我等一实对,便把我们另眼相看。”它的意思是用另一种眼光看待。指看待某个人不同一般。也指不被重视的人得到重视。
在我的理解中,这里“不被重视的人”就是老师嘴里经常提到的“差生”,而“得到重视”就是我想说的“因材施教”。一个所谓“差生”的命运一般有两种。一种是遇到一些没有耐心的老师,对他别样地“另眼相看”,不停地用语言打击、羞辱,导致他在挫败感的漩涡中越沉越深。还有一种是遇到一个懂得因材施教的老师,对他真正地另眼相看,把他当做一个打败“差生魔咒”的契机,无限挖掘自己的教育智慧,用奇迹证明教育在“差生”身上同样可以发生。而两种不同的另眼相看将产生相差十万八千里的生命成长。
我是从四年级开始接手这个班的数学课以及班主任工作的,接受之前和曾经的班主任以及学校的老教师对班里的学生进行了了解,正所谓“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嘛,我们和学生需要“相亲相爱”,也需要充满温柔与智慧的单方面博弈,了解对方,用对战术,你才能促使各个小神兽的生命向上生长。
和小神兽们共度六一“你们班有八大金刚……其中有一位叫惠军成的学生,学习基础特别差,脾气那是相当倔,不爱说话,动不动就哭鼻子。你可要做好思想准备!”资深的老教师告诉我。我一一记下这八个人的名字,第一节课学生自我介绍的时候就重点关注了下这八个小家伙,这不挺好的吗,我们班绝对的气质与颜值担当。在观察两周后,基本了解到他们的优缺点,于是委以重任。有当劳动委员的,有当体育委员的,还有几个担当了升旗的重任,有两个被推荐到校腰鼓社团。事实证明我的眼光真的不错,一个个相当的称职,也比以前更自信了。剩下惠军成同学,到目前为止我还没领略到他的倔,也没发现他的优点,这可怎么制作配方?我在等待着时机的到来。
这天放学站队的时候,数学科代表把写有没交作业学生名字的小纸条递到我的手上,只有一个--惠军成。放学后,我把他留了下来。由于到了吃饭时间,不想给厨房的阿姨添麻烦,想速战速决。“惠军成,开学刚第二周你就不交作业了?今天下写不下作业不许回家!”我仔细地观察着他的反应,低着头,眼泪噼里啪啦掉个不停,肩膀耷拉着,两个胳膊就像脱臼了一样向下垂着,两脚与肩同宽分开着,灵魂像被抽离了身体,丧到了极点。“赶紧把作业拿出来!”他仿佛被定格了,一动不动。“快点!牛着也不管用!”这时,我终于见到了他的暴脾气。只见他愤怒地把书包从背上拿下来,狠劲地摔倒地上,直跺脚,眼泪变成两条小河。他突然的暴躁惊醒了我,自己到底在干什么!怎么能让孩子出现这样的绝望,心里难过、惭愧到了极点。
一个理想的老师不是应该像母亲一样,和孩子建立纽带,创造温温暖的环境,有效帮助学生改变自身的缺点,而不是将这些缺点变得更加根深蒂固。教育失败的责任,就在于老师没能帮孩子找到症结所在,找到正确的出路,找到进步的动力,而用一个“差生”的标签让孩子对自己的处境产生了错误的解读,致使生命的意义发生偏差。
好想抱抱他,让他能心情能平静下来。但他已经是个大男孩了,心里肯定会不舒服。给厨房打了声招呼,拿起他的书包,拉着他的胳膊来到我宿舍。我轻声细语地说:“对不起,惠军成,刚才是老师着急了!你把作业本拿出来,我们一起找找原因,好吗?”刚开始他还是站着不动。
“你的作业本是不是丢了?”我轻声地问。
“没有。”他抽泣着,用低得不能再低的声音说道,然后慢慢拿出作业本。
我翻开作业本一看,他抄了题,但是没有解答。
“你是不会做吗?”
“今天的课我没听懂,所以不会做。”声音依然很低。
“原来是这个原因,对不起,看来是老师的问题,是老师讲课没讲清楚,你把课本拿出来,我重新给你讲一遍,好吗?”
“嗯。”他点了一下头。看着他逐渐放下防备,情绪慢慢平稳,我终于松了一口气。重新给他把今天的知识点讲了一遍,做了一些相关的习题。他默默地拉过作业本,开始完成作业,三分钟后交给了我,我一看完全正确!瞬间对他竖起了大拇指,它居然“莞尔一笑”,不好意思地把脸转了过去。
“对不起,今天是老师太着急了,没了解清楚情况。以后你有不懂的地方主动来问老师好吗?”
他使劲点点头,一身轻松地背着书包回家去了。从此他再也没在我面前倔过,这就是一点点的进步与成功。
第一次月考结束了,惠军成语文34分,数学42分,英语40。看看他的试卷,语文基础特别差,二年级学过的字词不会写,作文完全无从下手;英语只蒙对了一些选择题;数学有一些基础题他能做对,但是计算能力相对较差,应用题能看到一点解题思路,虽然只能得到一点成绩,但能看到努力思考的痕迹。我欣喜万分,终于看到了裂缝中的一道光,决定从他的数学开始培养自信。
数学课上提问他较简单的问题,做对了及时表扬鼓励,有不懂的问题利用大课间时或放学后的时间做到日日清,课堂上逐渐增加所回答问题的难度。逐渐地,他找到了自信,也找到了学习方法,进步越来越明显。每次课堂上他回答对较难的题,其他同学会惊讶地“哇!”紧接着是雷鸣般的掌声。每次,他都会不好意思地莞尔一笑,这也成了他的标志性动作。从四年级的42分,到大家公认的小学最难的五年级时的79分,不断的进步让他变得越来越阳光,再也听不到谁说他倔得像头牛了,真替他感到高兴。
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教授曾做过一个实验,他来到一所中学,在几个班里随意地走了一趟,然后就在学生名单上圈出了几个名字,告诉校方说:“这几个学生智商很高,非常聪明。”
几个月后,罗森塔尔教授回到这所中学,这时,神奇的事发生了,那几个被他随机选到的学生,竟然真的变成为了班上的佼佼者。
罗森塔尔教授认为,是他的谎言对老师产生了暗示,影响了老师们对于每个学生们的评价,并有意无意地通过态度、辅导、赞许等方式,将隐含的期望传递给这些学生。
而得到老师更多关照的学生们,也会积极回应老师,于是这些学生的学业成绩与社会行为,无形中就会朝着教师期望的方向靠拢,使得老师们的期望成为了现实。
于是,在取得巨大进后,我再次把他叫到办公室,对他说了这样一番话:“孩子,我们决定不了自己出生在怎样一个家庭,决定不了父母的选择,但是我们可以决定自己未来的命运。过去,你可能有些地方不如别人,但是只要你找到方向,找到自信,持续努力,不要让过去的表现成为你前进的绊脚石,不要用别人给你的标签给自己设限,当你抛开这些束缚,就会发现自己潜力无限、可以有更突出的表现,可以完成一些你原本以为做不到的事。超越自己不是梦想。”说完给他讲了上面的那个故事。
“老师,谢谢你,我懂了,我一定会继续加油的!”
我知道,我的话有些他可能不能完全理解,但他脸上的自信之光告诉我,他知道自己该怎么做。
越来越阳光的惠军成同学孔子曾提出“有教无类”,认为教育具有普遍性,任何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无论什么条件的学生我们都应该教。所谓的“差生”一定是包括在内,没有哪个学生应该被放弃。但是该如何教?当然是孔子传授给我们的“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即针对学习的人的志趣、能力等具体情况进行不同的教育;一句话,因材施就是让老师注意学生各方面的差异,走近每一个学生,发现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扬长避短。指对不同的学生采取适合他们个体的教法。
如何尊重孩子的“差异”,做到“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好的教育,胜过基因;好的环境,胜过遗传!”让好的教育缩小或消除学生之间的距离,解放“差生”,真正达到无类,我认为这是教育的最高境界。
孔子将三千弟子培养出七十二贤人,这是当今教育者“因材施教”的教科书。他未因颜回穷而歧视他,没有因仲弓的父亲“贱”而轻视他,没有因子路顽劣而拒绝他,没有因曾参笨而放弃他,没有因公冶长家穷贫而嫌弃他,没有因颜涿有“前科”而鄙视他,没有因漆雕开残疾而冷落他……这些弟子大都是来自下层,每个人身上都有一些缺点,但是在孔子的“因材施教下都变成了贤能之始士”。由此可见,好的教育需要无限的智慧,好的教育能创造奇迹,好的教育能拓展生命的长、宽、高。而“因材施教”就是好的教育。
作为教育者,面对的是一个参差不齐的变化群体,我们应该承认“差生”的存在的自然的,相信“差生”的缺点是有因可循的,给予“差生”一片教育的蓝天。
作为教育者,我们应该始终坚信每个孩子的大脑都是一个智慧的海洋,藏有无限潜能,用“因材施教”这把钥匙给“问题孩子”开小灶,才能让孩子在不断增长的自信中编织自主学习之网,从而捕捉更多知识之鱼、做人之本。
作为教育者我们应该相信“差生”不“差”,他们的“差”具有相对性、暂时性、可转化性、片面性。
作为教育者我们应该反思,“差生”的“差”是不是自己的差,是不是我们自己太容易火冒三丈,是不是我们找不到治疗他们的良药。
转化“差生”是一项艰巨但伟大的教育事业,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应该行动起来,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多给“差生”一点爱,一点理解,一点温暖,一点希望,一点“另眼相看”,相信教育的种子定能让他们的人生开出不一样的灿烂。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