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通常认为,身体是由意识或潜意识控制的,意识为先,行为在后,二者被认为可以分开存在,所以才有了灵魂之说。这是简单的“身心二元论”,它把意识看作是独立于身体的一种存在。
而事实上,我们从胎儿起,就只有身体,后来才出现的意识,而身体和意识是二位一体的,意识能够控制行为,行为也一样可以对意识产生改造作用。
每天早上出门前对着镜子微笑,对自己说:“你是最棒的!”这样你的一天都会更积极地面对人和事,更能够突破困难。
《意志力》里提到,人在幼年受到较严格的训练,养成良好的习惯和自控力,这样的人会有更高的概率能成功。
人一旦做了某事,甚至就算是被迫的,也会在一定程度上为自己做这件事找到一个理由,从而让自己相信这样做的合理性,渐渐地会认同这件事。
这些其实就是具身认知,而具身认知中的具体行为甚至不需要是自己做的,只需要观察,就能够产生影响,这就是“镜像神经元”在起作用。
我们都很熟悉的一种生活体验:你关心的人伤心时,你也会感到悲伤;你看到朋友开怀大笑,你也会被他感染。这叫做“共情”。
科学家在猴子身上做了实验,他们让一只猴子去抓香蕉,监测到猴子大脑负责相关运动的神经是激活的。另外一只猴子不动,只是让它看到前一只猴子去抓香蕉,居然发现这只猴子相同的神经区也被激活了。科学家们把这称为“镜像神经元”。这也从生理结构上解释了,行为能够激发意识,而不只是意识促发行为。
运动员并不需要所有时间都在训练场上练习,也可以通过观看运动录像,甚至只是通过冥想,就可以达到训练目的。以前我踢球的时候,练习过用香蕉球零度角射门,在踢之前我会反复在脑子里想象球的行进弧线,反推脚应该以什么角度、多大力度去踢球,于是很快就成功了!
对我的启示是:我们需要持续地养成一定优秀的行为模式,去促进大脑神经元结构进行不断地构建和优化。王阳明的“知行合一,知必然要表现为行,不行则不能算真知”,也是对这个观点的有力支持。当我希望提升自己的认知时,不妨先模仿具有这种思维模式的人的行为,逐渐体会行动的意义,一样可以达到期望的效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