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设有间屋子里满是稀有的名画古董,再假设屋主听说有飓风要来。他可能会有两种反应:第一种人总是怀抱最乐观的期望,认为飓风或许会转向,老天爷不会让该死的飓风摧毁了伦勃朗、德加的名画;万一飓风真的来了,反正这些东西也都保过险了。另一种人认定飓风一定会来,他的屋子绝对会遭殃。即使气象局说飓风转向了,这个家伙仍然假定飓风会回过头来摧毁他的房子。因此他做了最坏的打算,因为他知道只要为最坏的结果预先做好准备,就可以始终抱着乐观的期望。
你会选哪一种?
估计大部分人都会像第一种人那样,存着侥幸心理:早上起迟了,但也许一路绿灯呢,也许不会堵车呢,那就不会迟到;这次考试没把握,但也许正好考到我会做的呢,若是题型难其他人也会觉得难吧;这个策划案可能没什么新意,但是中规中矩啊,至少也不会出差错吧……就这样,我们一边自己安慰着,一边原地不动地祈祷着。
“怀抱着最好的希望,但预做最坏的打算。”安迪,是第二种人。昨晚又一口气把《肖申克的救赎》读了一遍,再次感叹它的经典。安迪,世间真有这样的男子吗?瑞德说他是一个仿佛砂砾中珍珠般的人。他总是静默微笑,云淡风轻,他在一众囚犯和看守中太过于不同。其实,相对于监狱外的自由人来说,他也是不同的。“尽管他碰到不少麻烦,还是继续过他的日子,但世界上其他成千上万的人却办不到,他们不愿意或没有能力这么做,其中许多人根本没有被关在牢里,却还是不懂得过日子。”这话说的太真实。有时天气好心情好,会外出游玩,与朋友谈天;有时事务繁多,头绪纷乱,则心浮气躁,一地鸡毛。很多时候似乎不是我们在过日子,而是日子在过我们。太多的不确定,让我们如一粒漂浮的尘埃,在翻滚的红尘里起起伏伏。
姜汤说:“人类最大的悲哀,就是不满足于现状,又无力改变现状。”安迪不悲哀,即使他冤枉坐了二十七年牢,我们也看不到他悲哀。他对自己说:“要么赶紧去死,要么努力地活。”面对生活的飓风,他选择平静地接受。之后,在熟悉、适应的基础上,一点一点,一点一点,悄无声息地用自己的力量去改变。他就如一滴水,不起眼不突出,直到有一天人们突然惊觉,这滴水已经融汇了无数细流,变成了排山倒海。“或许是对自己的价值深信不疑,或坚信自己终会获得最后胜利,或只是一种自由的感觉,即使被关在这堵该死的灰墙之内,他仍然有一种发自内在的光芒。”这就是安迪。他自制坚韧,他笃定自由,他温暖安静,他成为我们敬仰又渴望成为的人。
我想斯蒂芬·金在写作时一定把自己的一部分融入了进去。他曾说:“我花在上面的精神比任何一本书都多。”他短短八年写出十本小说,本本大卖,家财万贯,名利双收。但他的恐怖小说却一直不被主流文学正眼看待,甚至被斥为“垃圾”、“暴发户”。面对质疑,他沉静内敛,坚定向前,用写作证明 “只有好小说跟坏小说之分,没有严肃文学跟通俗文学之别”。每天一大早,他就坐在打字机前写作,至少要写个一千五百字才起身,每年只在国庆日、生日和圣诞节停笔歇息。三十年里,写了四十本小说和两百个短篇小说,作品被翻译成三十三种语言,发行三亿本。人们说:“每个美国家庭显然都有两本书,一本是《圣经》,另一本是斯蒂芬·金的作品。”终于,2003年他被“美国国家图书基金会”授予“终身成就奖”。他和安迪一样,用努力和勇敢证明了自己。
有的人就像那羽毛鲜亮、歌声甜美的鸟儿,注定是关不住的。安迪如是,斯蒂芬如是。不管生活的飓风吹向哪里,他们始终怀抱着最好的希望,预先做好最坏的打算,看似云淡风轻,实则暗暗积蓄力量,一步一步朝自己的目标接近。每阅读一次,就被安迪救赎一次。身处凡尘,希望我们也能如安迪一样笃定内心,在花开时,在雨落时,经得起跌倒,受得住寒潮。只要心是自由的,就不会被囚住。
永远怀揣着美好的希望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