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教育的“虚”与“实”——读《孙子兵法》之《虚实篇》有感

教育的“虚”与“实”——读《孙子兵法》之《虚实篇》有感

作者: 海风轻吹 | 来源:发表于2023-03-28 10:24 被阅读0次

       读《孙子兵法》中的《虚实篇》,从不同角度思考“虚”和“实”,感悟挺多。

一、辩证的“虚”与“实”

       通常情况下,“虚”字多有贬义,被认为是“假、大、空”,我们身边,不乏有这样的人和事,如假成绩,假证件;大口号,大阵势;空楼阁,空架子。教育是求真求实的事业,我们当然会对这些虚伪的人、虚假的形式深恶痛绝。

       不过,精神层面的“虚”可以作为中性词来看,应得到尊重。当一个人在纷繁复杂的现实世界中走累了的时候,偶尔偷个懒,在虚无的幻想中躲一下,沉浸一番,是无可非议的,甚至可以看作是惬意的。所以,有时作为听众的我们可能会因为自己的感知力和想象力的限制,无法理解发言人的思路和观点,不明白对方讲的道理。但绝不能以偏概全,任意评判别人的“虚”不正确。

       “实”,在人们心目中一直是褒义词。做人要诚实、真实,做事要踏实,实干,历来为人所颂扬。 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什么都不能过分,并非所有的“实”都让人欣赏,比如一个人特别现实,就会缺少理想。在成长过程中,过于实在就会缩小成长空间。所以,我们不能简单地全盘否定“虚”,也不能全面肯定“实”。任何事情都不是十全十美的。 其实,虚与实是事物的两个方面,或者说是矛盾的统一体。虚引领着实,实充盈着虚。没有实的虚无意义,没有虚的实不存在。二者互相制约互相依赖,缺一不可。对虚的地位不能忽视,对实的美化不可过分。

二、文本的“虚”与“实”

       作为语文教师,在进行文本解读时,会发现很多作品都是“虚”与“实”的结合体。特别是散文、诗歌和小说这样的文体,作者在创作时,常会有实写和虚写之分,眼前的人、景、事为实,作者的想象、联想、情感为虚。作者情感的表达需要化虚为实,化思想为文字;而作为读者的我们需要化实为虚、化文字为思想。虚中有实,实中有虚,想象是媒介,是桥梁,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所谓“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的人读同一本书,感悟不尽相同。正是有了读者的丰富多彩的想象,才使得很多经典作品绽放出美丽的光彩。

       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的“语文园地”中,展示了不同译者笔下《汤姆•索亚历险记》中的句子,让学生读一读,说说更喜欢哪一个。原作品是原作者“化虚为实”的结晶,译作品则需要译者“化实为虚”,加入想象,进行再创造,三种版本各有特色,但孩子们的喜好一读即出。

       初中语文教材中有一篇经典文章,是杨绛先生的《老王》,很多老师都钟爱这篇课文,每个人的理解都有相同点,也有不同之处,解读有深有浅,曾有多位名师上过这节课,还出了一本书,《十位名师上〈老王〉》,在中学语文界影响甚大。杨绛先生写《老王》,化虚为实,把感情凝铸于文字中,刻画出了一个生活困苦心地善良的老王形象。老师们则化实为虚,引领学生在认识老王这个人物的同时,深切体验到作者的同情之心、愧怍之心。

三、课堂的“虚”与“实”

       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在成长之路上,都有读名家课例,学名家课堂的经历,那么,如何看待名家课堂上的“虚”与“实”呢?

       有老师曾说,为什么名家的教学设计用在自己的课堂上,却没有那么好的效果呢!那是因为我们只看到了“实”的内容,却没有看到“虚”的内涵,只知其然却没有知其所以然。名家上课出彩不仅因为他们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文本解读能力,而且有高超的课堂驾驭能力和教育机智。说得直白些,就是上课有一种气场,这些看似“虚”的东西,其实才是真正能支撑起精彩课堂的关键,而这些也是最难学到的。我们唯有多读书,多实践,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才能“虚实结合”,让课堂绽放光彩。

       近段时间,教学生学习诗歌时,尝试采用联读的方法,把同一作者的几首诗歌或同一主题的几首诗歌放在一起学习,比较鉴赏。先赏诗歌之形之美,分析文字妙用,接着赏诗歌之意之美,品析文言内涵,最后赏析诗歌情之美,做好文化传承。这是一个由外形到内涵再到外延的过程,也是一个深入再走出的过程。希望在做好课堂之“实”的同时,能逐渐提升到课堂之“虚”的高度。

       时代飞速发展,教育千变万化,我们要与时俱进,诚实守信做人,脚踏实地做事,春华秋实收获。我们还要有虚怀若谷之心,持盈守虚之行,虚中乐善之为。正确认识“虚”与“实”,做到虚实相生,虚实自如。

相关文章

  • 虚与实

    实而虚之,虚而实之,实而实之,虚而虚之,先虚后实,先实后虚,外虚内实,外实内虚,虚虚实实,虚实相乱等,都是虚实...

  • 孙子兵法虚实篇读后感

    今天早上读孙子兵法,读到虚实篇,里面有这样的一段话介绍虚实篇: 本篇所说的虚,主要指兵力分散而薄弱;实,主要指兵力...

  • 得到,必先失去

    前些日,在得到APP上读到一篇华杉讲孙子兵法的内容,讲的是孙子兵法中的虚实篇,甚是有趣。 虚与实的概念大家大多并不...

  • 读书笔记|《孙子兵法》(32)

    《孙子兵法》虚实篇(7) 夫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故兵无常...

  • “神”是什么?

    《孙子兵法虚实篇》:夫兵形象水,水之行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 故兵...

  • 《缥缈》

    缥缈之虚实 缥缈人生, 人生虚实, 虚虚实实, 不虚不实, 可虚可实。

  • 在虚实中学会集中力量

    前段时间听了华彬老师讲的孙子兵法,其中的虚实篇,令人印象深刻。从商业的角度来说,以实击虚,用长处也就是优势产...

  • 每日静读:宗白华《美学漫步》

    每日静读:宗白华《美学漫步》 1、虚与实之化景物为情思,这是对艺术中虚实结合的正确定义,以虚为虚,就是完全的虚无,...

  • 素问53 刺志论篇

    【原文】黄帝问曰:愿闻虚实之要。 【翻译】黄帝问道:我想了解有关虚实的道理。 【原文】岐伯对曰:气实形实,气虚形虚...

  • 精读《黄帝内经》(第223天)

    【通请虚实论篇】黄帝问曰:何谓虚实?岐伯曰: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帝曰:虚实何如?岐伯曰:气虚者,肺虚也;气逆者...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教育的“虚”与“实”——读《孙子兵法》之《虚实篇》有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abtd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