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心病的核心特征是患者对生存产生无意义感,对生命产生空虚感。也叫“无聊神经症”。让孩子从数理化和电子产品的围攻中解放出来,让孩子体验耕种,体验人生活在地球上的基本活动,探寻植物、动物、季节、气候、星象、宇宙等有关大自然的一切奥秘,学习人类与自然、宇宙沟通的基本精神,在感受植物和动物的生长时,体悟自己的生命,这些看似与成长无关“无用”的事,其实是让孩子心灵充实的法宝,也是让孩子远离“空心”的良策。为什么孩子会成为“空心”的呢?其实有没有发现随着电子产品的发明,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家长们高效陪伴的时间在减少,如何专注地陪伴孩子或是 让孩子有意义地度过童年时光是很多家长面临的问题,有些家长觉得孩子有些吵,把电视遥控或平板交到孩子手上,孩子秒变安静,其实,短暂的安静带给父母做工作或是娱乐的时间,留给孩子的却是对欢娱的认知改变,电视节目带给孩子的没有互动,只有被动的接受,孩子学会了电视广告,喜欢上了动画片里的人物,却对快乐的概念变模糊了,是不是只有看电视会快乐,于是他们爱上了看电视,一集接一集;平板带给孩子们游戏中的胜利快感和被鼓励认可的感觉,有可能是孩子在生活中与父母互动中所缺失的,因此,他想要被人鼓励,很享受通关的快乐,一关接一关,他们的童年快乐就这样被定义了,在每天的家庭大战中,父母不让孩子超时玩平板看电视,可是这些又是谁教会他的呢?在这里我们并不是指责父母,其实父母也是第一次当这个角色,也会有许多不懂的地方,所以多学习成长是解决之道,当你跟孩子快乐的互动、跟孩子玩游戏、和孩子一起读书、画画、户外活动,孩子可能会喜欢上与你互动,而非游戏,经常会听到一些孩子说:“好无聊呀!”孩子们没有找到让自己感兴趣的事,似乎只有游戏可以,记得以前在刘称莲老师写的《陪孩子走过小学六年当中》,她细心发现女儿的兴趣,鼓励孩子探索大自然:接近小动物,陪孩子一起养一些昆虫;为孩子组织联谊家庭,让孩子的生活丰富多彩;她除了工作,更多的时间都会留给孩子,《正面管教》作者简尼尔森女士也会在忙碌的每天留下与孩子的专属时间,高效陪伴孩子,不玩手机,不接电话,让孩子感受到自己的重要性,俗话说“十年育树,百年育人”,人的教育是系统而复杂的,不要让孩子的快乐被电子产品定义,让读书和探索世界充实孩子的内在,让孩子的内心丰盈,让他们的灵魂变得有趣,让他们充满灵动而非呆滞无聊,我们的父母的责任重大呀,首先,我们要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愿意为此付出时间和精力,而不能只生不养不陪,“幸运的孩子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孩子用一生疗愈童年!”亲爱的家长们,我们想要一个快乐幸福灵动的孩子,还是一个“空心”的孩子来自于我们的选择,从现在开始,做好一个父母该做的事情,去陪伴和成就你的孩子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