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写作团可谓喜事多多,激情满满。伙伴们一个接一个开笔写起来,且有很多人持续写。从他们的字里行间,我都能感受到老师们对生活的热爱,对教育的用心。
今天早上看到一位伙伴提出疑惑:写作团的初衷是什么?是为了写作接力计划?还是为了大家分享教育生活?我很快作出了一个简单的回应:祝贺大家的开笔和持续写作,也谢谢大家愿意在群里分享自己的所思所感,给到他人启发。你们提出了一个很棒的问题:这个写作团的初衷是什么呢?仅仅是为了参加“接力写作计划”吗?仅仅是因为大家写起来,未来可以出成果吗?这样的写作对我、对他人、对团队,到底有什么意义呢?我想,我们82个人,会有82种答案。写作的价值,如果不是自己在写作中体悟到的,那都算不上好处,反而增加我们的认知负荷了。所以,我们可以先写起来,也可以试着问问自己:我加入写作团队的初衷是什么呢?
写作团的缘起的确是大夏书系的接力写作计划。我2022年参加过一次大夏书系“教师一日”接力写作,文章被选为当月的优秀文章,发表在《教师月刊》。我感觉这样的接力写作真的有意思,这一次要求组五人写作团参与,单纯想着在学校组个团队一起参与。老大说如今追求进步的老师非常多,写作可以帮助到老师快速成长,建议借此机会,鼓励更多的人自愿参与进来。
写作并非一件容易的事情,也不是人人都会喜欢。起初我还有小担心:会有多少人参加呢?没想到倡议书一发,很快就出现了自愿组团报名的盛况,两天时间,整整组了16个团队,涉及到八十多人。老大的确很了解他的团队。他们也以实际行动证明,老大没有看错他们,他们的确很nice!
要提升写作力,就是要做到不管三七二十一,先写起来再说。写的过程中,自然会蹦出很多问题。为了解决问题,我们会做得更多,思考更多,甚至会去主动阅读那些以前看不下去的经典书籍,激发后续更好地写作,于是,写,思,做,读四合一,良性循环开始了。
今天,我也反复问自己:日更到现在已经是1157天了,有初写时的激动,有持续写时反反复复的困顿,有多次要不要停更的纠结,有瞧不上自己写的文字的沮丧,有时间不够用的紧迫,有身体健康跟不上的无奈……一路磕磕绊绊写到今天,似乎也没有什么明显看得见摸得着的好处,仍然愿意继续写下去,我的写作的初衷是什么?
也许,要回到我对写作的重新定位吧。
写作是一种看见。用文字可以留下过去的那些人、事、物、情以及那些鲜活的场景,那些一闪而过的思考,定格我们的人生,把我的人生经历变成更为持久的看见。
写作是一面很好的镜子。生活需要镜子反观自己,教育更需要镜子促进自我的反思。把学生“培养出一种被训练出的无能”(布鲁纳语)是很可怕的。而现实的教育生活中,没有哪一个人敢说自己辛辛苦苦误人子弟的现象不会发生在他身上,除非他从来没有努力过。越是努力做教育的人,越要警惕陷入这个泥潭。比如我们在复习期间,如果每天通过大量训练和讲解来复习,学生辛苦,老师也辛苦,其结果可能学生并没有提升复习能力。通过每日复盘写作,我就可以随时修订我的复习策略,教会孩子自主复习。一句话,写作正好帮我回头看我所有的教育行动:看看我的付出哪些恰当的,可以继续保持;哪些是不恰当的,需要修订;哪些是错误的,必需摒弃。
写作更是一种理解性的产出,把我们内在的心灵所体悟到的东西清晰地外化为“外在于吾人”的作品,而不是一直处于模糊地“内在与记忆”之物,尤其是教育写作所产出的作品,更是具有莫大的价值。教室里可产生长远的影响。我们带在身上的一些思维习惯、行为方式乃至生活品味,就是由某些早已记不得的老师们在教室里促成的。如果我们记录下了那些发生在师生之间、或生生之间、或家校之间、或人与环境之间的事情,那些学生可能早已记不得的东西就被记录了下来,为自己理解教育积累宝贵的财富,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为最终形成自己的教育思想和教育主张打下基础。老大说,苏霍姆林斯基就是一位教育实践家。他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就是他的教育实践的外化作品,是对教育深刻理解后的产出。写作,是通向教育实践家的必由之路。
通过这两年的写作,让我深切理解:教育不是枯燥乏味的例行事务,而是一项极具个性、极具挑战的创造性工作。在教育之路上,我的心灵因写而丰富,情感因写而饱满,眼界因写而开阔,幸福因写而延展。生活之路也是如此。
只管耕耘,莫问前程。一直在路上,一直写下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