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二十岁到三十岁那十年,我过得浑浑噩噩。对什么都不在乎,感觉什么都不重要,以一种游戏的姿态,乘着一叶轻舟,在清澈的时间之河里顺流而下。
偶尔在转弯处荡起几丝涟漪,很快又消失不见。
人过而立。某一天,突然觉得应该多读点书,好好学习。于是那年夏天我早上4点起床,读书、听课、写作。之后的几年,早起的时间有所推迟,但这个习惯一直保持到现在。
曾经不止一次感慨:过了三十岁,记忆力、理解力下降得厉害,读写效率差了很多;若能早十年有这样的学习劲头,人生也不至于像现在这样波澜不惊。
2
前段时间偶然在单位遇到一位前辈。他是某报社的副总编,之前在一个饭局上认识,颇为投机。我请他到办公室坐,喝口热茶,聊聊人生。
他说自己的职业生涯一直顺风顺水,没觉得人生有什么遗憾。转折出现在十年前,上面有政策,如他一般有正高级职称的报社领导,可以到高校授课。于是他开始给我们当地一所省属高校新闻系的学生讲课,教授新闻评论。他以前在大学没受过专业的新闻学教育,所以备课特别认真,翻了很多书。这一翻翻出了问题了:他认识到了自己在学识方面的不足。他说,在40岁出头的年纪,书再一次开阔了他、充实了他、丰富了他。
接下来的几年,他孜孜不倦,重新投身书的世界。但同时他也多次感慨:记忆力、理解力明显下降了,很多想法若不及时记录,就再也想不起来了,因此损失了很多特别好的选题。即使这样,大量阅读还是让他获益颇丰,尤其对工作助力很大。
他对我说:有时难免会想,若早上十年,三十岁出头时有这个觉悟,好好读书学习,那我的人生一定会大不一样。
3
听他这句话,我心中一动。真耳熟。
四十岁启程的人希望能早十年动身,三十岁的也希望能早十年。二十啷当岁的人,会不会也想早十年呢?应该也会,但他们希望的可能是十年前把书本扔到一边,敞开了玩儿。
人人都会在某一时刻突然想做某件事情,然后为没有早点开始做这件事感到遗憾。但又不会把“早”这个时间点拉得太靠前,一来时间跨度太长反而表现不出遗憾的程度之深,比如,说“早二十年”就不如说“早十年哪怕早个三五年”更能表现自己的遗憾。二来对自己能否长时间坚持做下去也没把握。从这个角度看,其实早了也没用,不过是找个借口,寻个心里安慰。
所谓迟和早不过是个相对概念,如前辈所说的“早十年”,正是如今我的年纪。在他看来,这不正是最好的年纪?这样想着,我毕竟比他要幸运一些。他四十岁明白的道理,我三十岁明白了。
换个角度看,正因为时间这条道只能单行,所以人生最大之遗憾,也正是人生最大之意义。想明白这个道理,才能真正懂这句话:种树最好的时间,一是十年前,二是今天。
更何况,很多人所谓的十年前,正好就是你的今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