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ok 19,《我走在这活泼泼的人间》
最近在看陈忠实的散文集。
关于散文,记忆总是痛苦的。
学生时代的优美散文总脱离不开“背诵”二字,而我自小就是个背诵的渣,要我默写可以,但是背诵尤其难。
特别是生性就内向,要我在老师,或者是众人前背诵,那更是要了老命了。
说起散文还有件印象挺深刻的事情。
然而我又反过来想,关键还是肚里得有货。蚕没有蔟可上时便把茧子结到墙上,母鸡下蛋找不到窝时可以随便下到地上,作家肚里有文章找不到桌子便扑马路进厕所,是肚里有货要倒出来。肚里没货的蚕和鸡和作家,即使安置到五星级宾馆即使坐进金銮殿,照样拉不出丝屙不出蛋写不出文章来。
《秦人白烨》,陈忠实
在初中的时候,班主任是语文老师,在一则关于母子的散文课上她提问,在阅读完了之后大家从文章中能够感受到什么。
除了背诵,阅读理解也是我的一大难题。
但是好巧不巧,老师抽到正在反复翻那两页课文,试图从蛛丝马迹中搜寻出了不得的信息的我回答问题。
我起身,涨红了脸,却什么都说不出来。
老师意外于我竟然答不出。我的语文成绩不差,甚至作文还是常作范文。
之后老师找补说,大家有没有从文章里面感受到这个母亲很爱自己的孩子?
大家都答,感受到了。
对于这个问话,我很惊讶,也很疑惑。
因为我觉得这难道不是明摆着的事实,怎么还需要提问回答呢?
一个艺术视野狭窄到只能看到自己的笔尖所画的那几条墨痕的人,自然很难容纳别一支钢笔所画的墨痕。艺术视野的开阔首先得之于阅读的广泛,对于近代、当代中国文学和世界文学的了解,才可能使人悟觉,自己的笔所划拉的墨痕值得一赏,前人和今人也同样画出了诸多有赏析价值的墨痕。
《秦人白烨》,陈忠实
我的阅读理解不佳从我这个脑回路就能看出来。我能够感受作者的表达,却不能理解出题者的意图,无法做到阅读理解所要求的,在作者的遣词造句中读出“作者想表达的情感”。
在脱离了学生时代的“苦难折磨”之后,反而生长出了对散文的审美能力,能够对作者所表达的那种情绪有更深刻的理解了。
《人间》里摘录了一部分关于《白鹿原》如何写成的前因以及过程。
我觉得一部作品背后的故事,像是开出隐藏彩蛋,就像听演唱会时歌手爆发出的或嗨或泣的情绪波动一样,都算是“赚到了”。
背后的故事,以及现场的情绪,让人觉得不管是故事也好,还是人物也好,更具体更饱满,那是对其内在的一种展露与探寻,让所谓的故事或人物,有了活生生的落地感,不再是漂浮在空中。
在取得对时间的完全支配权之后,我的直接感觉是走到了我的人生的理想境界:专业创作。我几乎同时决定,干脆回归老家,彻底清静下来,去读书,去回嚼二十年里在乡村基层工作的生活积蓄,去写属于自己的小说。尤其是读书,需要弥补未能接受大学中文系专修的知识亏空和心理空虚,需要见识中外大家名著所创造的艺术大观,更深一步进入真正的艺术世界,揣摩真正的文学的本来内蕴,以彻底排除非文学因素和出于各种用意强加给文学的额外负载,接近再接近真正的文学的本义。
《何谓良师》,陈忠实
结合自身经历来说,自己最喜欢的还是有关于人物的散文。能够把风景写好的作家固然很棒,但是风景更好的记录方式是图片是视频。
而且风景散文必然脱离不开背诵,实在是让学生时代的自己不喜欢。
关于人物的散文,写人物,写故事,写关系,写风土人情,让人觉得平凡又踏实。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