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生活记录
看到一则信息,兴高采烈的我心情低到极点。反复刷着那个信息,确认其真实性,胸口闷闷的,大脑一片空白。良久,才反应过来:事情的确不如意。
为什么会这样的呢?是我不够尽力吗?是我的方法不对吗?还是其他的原因。努力却没有效果,是不是我的努力就真的白费了?还要继续努力吗?
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又有什么关系呢?很多事情只能尽人事听天命。得之我幸,失之我命。道理都懂,能看开却需要修炼。看不开就看不开,不高兴就不高兴,接纳自己的现在,这事什么时候过去都行,实在过不去,堵在心里也行。
下定决心想要自己躺平几天,修复一下紧绷的情绪。可是这两天梦里都在想那些乱七八糟的事情。嗯,还有好几件事情需要花大力气完成。修整好自己非常重要。咳嗽的状态已经日渐好转,就是值得高兴的事情。有些事情终于直面,并没有自己想象中的害怕,也是值得庆祝的一件事。
想要高质量地完成一件事情,需要一个好的环境,但是,很多时候外部环境不是自己能决定的。这个时候只有选择给自己营造一个好的内部环境。
2.学习辅导
朋友拜托我看看他孩子的语文学习情况。孩子见到我很腼腆,他的微笑传递着对我的善意。他做题的环境确实不是很好,至少我感受到的是不够安静。他还能专注地完成一张数学卷、一张语文卷,已经非常了不起。
语文有一道题,根据成语选择相关主人公。他一个也没有做,想要直接找大人帮忙。我说:“如果只要答案很简单,大人直接说,或者查查资料就可以搞定。但是我们可以先试一试,凭着感觉答。不要管做得对不对。”
他思考了一会儿,真的选出了每个题的答案。
我一看,全对。我不动声色,让他说一说,在做这些题的时候,脑子里是怎么想的。第一个词语,他想了很久,不知道怎么回答,只是摇头笑。
“你是完全凭感觉猜的呢?还是找到了和这个成语的某些关联点?还是回忆起以前学过相关的内容?还是利用排除法?或者混合着用了里面的方法?”我在纸上写下三个词语:猜测、关联、回忆、排除。
“我找的关联点。‘乐不思蜀’里有一个‘蜀’,我看了一下这里面的人,只有刘禅跟蜀地有关。”
“厉害,厉害。这道题你不但做对了,而且能够通过觉察和反思,把自己的学习过程也说清楚。你可是一个学习高手呢!”
他的眼睛闪着光,羞涩里带着兴奋。
于是,他继续讲后面的七个题,都能够自主寻找到对应的方法,越讲越兴奋。
“你觉得这样做语文题,感觉怎么样?”
“很舒服,做完后很开心。”
“你平常的语文卷,自己觉得做得好不好?”
“不好,分数不高,总是会出很多错。”
“做完后,如果像今天这样去反思自己的思考过程,会不会提高正确率。”
“我觉得会。”
“真好。相信你自己,你是可以学得很好的。”我看见他挺了一下自己的腰,确认他的确有认同感。
第二题是古诗词填空。五个只写出了一个。
“你平常喜欢背诵吗?”
他笑而不语。
“这个答案没有对错,我们用这种方式来了解自己,挖掘自己的长处,发现自己的短处,这样就可以扬长避短了。”
他面部表情放松了,还是笑而不答。
“刚才这个问题一般有三种情况:喜欢背诵,甚至会主动去背诵一些喜欢的东西;不喜欢背诵,一看到背诵的任务就烦;没有明显的喜欢不喜欢,有背诵任务就完成,没有不会主动去背诵;还有第四种情况,跟背诵内容有关。有些内容很愉快地就背诵了,很有成就感,有些内容花很多力气都背不了,很挫败。你属于哪有一种?或者还是其他状态?”
“最后一种。”
“最后一种传递的信息有两种,一是你的背诵能力很强,所以才能找到成就感。二是背不了的时候,说明还没有找到对应的背诵方法。背诵方法有很多,但是每个人擅长的背诵方法是不一样的。比如有的擅长画面背诵,一边背一遍想画面,很快就记住了。有的擅长声音背诵,大声读几遍,听到自己的声音,很快就背诵了。有的擅长抓文本的关键词背诵,有的擅长画出文本的内容框架…你平常都怎么背出来的?”
“我主要是想画面。有时候会反复读。其他方法没有试过。”
于是我陪着他试了其他几种方法。
“灵活运用,自由组合,要试着去发现自己效率最高的方法。”
他很开心地点头回应。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