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 年 11 月 28 日,在恩格斯诞辰 200 周年纪念日当天,浙江民间收藏家金亮将自己收藏的 1140 余种版本的《共产党宣言》全部捐赠给中共浙江省委宣传部。
金亮捐赠的《共产党宣言》版本内容,基本涵盖了1888年至今全世界出版的各语种版本。版本全、系统性强,填补了国内外对《共产党宣言》全面系统收藏的空白,也为相关研究者打开了新的空间。
如今第一版中文版《共产党宣言》存世仅12 册,成为各收藏机构的镇馆之宝。
那么,大家知道《共产党宣言》中文版的首译者是谁吗?他就是陈望道。
陈望道早年留学日本,回国后,他积极参加五四新文化运动,身兼历史重任,翻译《共产党宣言》。
陈望道
这本书为苦难的中华民族带来了新希望,直接催生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引领中国开创新时代。
接下来,就让我们走进陈望道的一生,回顾那段充满挑战的峥嵘岁月,学习他坚守信仰、立志救国的远大志向,以及他勤勉刻苦、执着专注的美好品质。
1、留学日本,受先进文化思想熏陶
1891年,陈望道出生在义乌分水塘村,原名陈参(cān)一。6岁时,他被父母送进私塾学习。由于聪明好学,积极上进,私塾先生很喜欢他,认定他将来必有出息。
陈参一求知若渴,没过多久,私塾教的四书五经已经稔(rěn)熟于心。1906年,他第一次走出村庄,来到义乌县城,进绣湖书院念书。
就在他专注学业时,中国正面临深刻变革。甲午战败揭示了国家的贫弱,掀起了维新思潮。进步青年崇尚教育救国,追求独立、民主和富强。
这股教育救国热潮也深深地影响了陈参一,在书院学习了一年后,他决定自己回村办学。可是办学并不顺利,村里的很多家长视孩子为劳动力,经常让孩子辍学,回家帮着干活。
他认识到仅靠教育是难以救国的,于是他决定继续求学,寻求救国之路。
陈望道
很快他考入金华府中学堂学习,这段时期辛亥革命爆发,清王朝被推翻,使民主共和观念开始深入人心。
为了进一步探索先进思想,陈望道决定赴日本留学,寻求实业救国。
他先后在早稻田大学、东洋大学、中央大学学习,获得中央大学法学士学位。
在早稻田大学学习期间,对他影响最大的就是河上肇(zhào)。河上肇不仅是日本著名的经济学家,还是著名的社会主义者,发表过《经济学大纲》等著作。
正是从河上肇的著作中,他第一次接触马克思主义新思潮,大大开阔了眼界。
两个人在谈论“道”的概念时,河上肇说:“‘道’即‘真理’,希望你也加入‘求道’行列。”
从那时起,他便把自己的名字改为“望道”,寓意追望大道,也就是开辟一条新的拯救国家的道路。
从此,陈参一便改名为陈望道。
陈望道留学日本期间,还结识了一位名师好友山川均,他是马列主义著作的翻译者和传播者。陈望道将山川均翻译的马克思主义文章列为必读书目,在学习中他认识到,单纯实业并不能救国,还需要进行社会变革。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陈望道再也坐不住了,立刻踏上归国的路程,希望为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
陈望道积极上进,有很强的责任感,看到国家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时,迫切希望能找到救国的道路,并付诸行动,爱国之情让人动容。
2、翻译经典,点亮无数人的信仰之光
学成回国后,陈望道受聘于浙江第一师范学校,任语文教员。陈望道深刻认识到启智和兴教对于救国至关重要,认为语言文字是教育的基础。
于是,他开始专注于以中国语文为中心的社会科学研究,宣扬正确使用语言文字对于思想解放和启蒙运动的重要性。在校长经亨颐(yí)的支持下,他们对国文教学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开展了大力提倡白话文、教授注音字母,以及出版国语丛书等活动。
在浙江第一师范学校的影响下,各校纷纷提倡白话文,报纸也改为以白话文的形式出版。
当时《共产党宣言》还没有中文版,想翻译这部经典著作需要满足三个条件:相信马克思主义,至少精通英、德、日文中的一种语言,而且要具备扎实的语言文字功底,而陈望道恰恰具备这三个条件,所以这个艰巨的任务就落在了陈望道的肩上。
为了翻译《共产党宣言》,陈望道回到家乡,选择了离家不远的一处柴屋为翻译之所,集中全部精力去完成这项光荣的使命。当时条件艰苦,屋里只有一盏煤油灯、一块木板、两条长凳。他就是在这样简陋的环境里,全神贯注地翻译《共产党宣言》。
《共产党宣言》陈望道 译本
翻译期间,他足不出户,夜以继日地工作,母亲十分心疼。一天,母亲端来几个粽子,嘱咐他蘸糖吃更好吃,就把放糖的盘子放在了桌上墨盘的旁边。结果他因为埋头译作,把墨汁当成糖蘸着吃了。
母亲发现后哭笑不得,问他“甜吗?”他毫无察觉,漫不经心地回应说:“甜!”。由此还传出了“真理的味道非常甜”的传世佳话。
1936年,毛泽东主席在延安,同美国记者谈话时回忆:“ 建立起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排在第一的就是《共产党宣言》。”
周恩来总理也说过:“陈望道先生,我们都是您教育出来的。”
在那个年代,《共产党宣言》犹如一盏明灯,引领着立志拯救中国的有为青年前行。
《共产党宣言》的思想精髓是以追求绝大多数人的利益、致力于无产阶级解放和人类解放的伟大使命为目标而不断奋斗。这也成为陈望道的信仰,他坚信马克思主义思想能够引领一批有志之士共同努力,创建新中国、建立新社会。
3、潜心教育事业,曾担任复旦大学校长
陈望道始终把马克思主义作为学术研究的指导思想。作为一名学者,一部《修辞学发凡》被称为“千古不朽的巨著”。陈望道运用了较为科学的研究方法,继承古代精华、借鉴外国经验,构建了科学的修辞学理论新体系。
作为《共产党宣言》中文版首译者的陈望道,一生荣誉众多,被尊称为修辞学家、教育家等多重身份。然而,在复旦大学的师生心中,他更亲切的身份是复旦大学新闻学系主任,新中国成立后复旦大学的首任校长。
1942年,陈望道担任复旦大学新闻系主任。他提出将“好学力行”作为新闻系的系铭,鼓励学生学有所用,理论联系实际。这个系铭一直沿用至今。
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大调整,准备停办复旦大学新闻系。经陈望道请示,毛泽东批准,复旦大学新闻系才保留下来。它也因此成为中国历史最悠久、名扬海内外的新闻传播教育机构。
担任复旦大学校长后,陈望道求贤若渴,将一些有名的教授聘请到复旦工作。他十分重视学风建设和科研工作,强调从事科学研究要有创新精神。在他的带领下,复旦大学培养出一大批杰出青年,后来都成为各领域的人才,比如数学家谷超豪等人。
1961年,陈望道担任《辞海》主编的任务,经过全体编写人员的辛勤劳动,《辞海》于1965年出版。
陈望道签名的《共产党宣言》
1975年以后,他的健康状况越来越差,但仍然坚持学术研究,最后在病榻上完成了《文法简论》一书的定稿工作。
陈望道治学严谨、鞠躬尽瘁的精神深受人们敬仰,他的第一个研究生陈光磊教授曾这样评价导师:“望道先生就以他‘真善美’的人格魅力为复旦的文化精神树立一座丰碑,而且象征了复旦的文化精神。”
陈望道被誉为“千秋巨笔”“一代宗师”,不仅因为《修辞学发凡》而成为我国修辞学的奠基者,而且在美学、新闻学、教育学等诸多领域都颇有学术成就。他自觉地把学术研究作为党的事业来追求,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思想来指导教育和学术研究。
总结
陈望道一生追求真理,一心救国。留学日本后,不仅翻译了《共产党宣言》,将马克思主义思想引入中国;在新中国成立后,担任复旦大学校长,致力于推动学校的发展和教育改革,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为中国教育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
他树立了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成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者、践行者和坚守者,不仅完成了从“望到”“受道”“认道”到“成道”的转变,成就了自己的丰功伟绩,还鼓舞有志青年们不忘初心,孜孜不倦,追求真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