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笔记,顾名思义,是可以实现跨平台信息同步的笔记。而云盘只是单纯的网络储存工具。因此注册云笔记之前,首先问问自己平时有没有随手记的习惯。如果没有,一个云盘足以满足你的储存需求。有的网友为了跟风使用云笔记,特意开通高级账户上传海量资源,这让百度云一众情何以堪? 当然,借这个机会培养一个随时记录的习惯不失为一个好办法。但如果指望一个云笔记软件就能完美实现习惯养成、团队协作、知识管理、时间管理、清单分享等所有传说中的功能,恐怕任何一个品牌也无法满足你的要求。每个领域都有相应的专业管理软件,你既然不在乎“番茄土豆”不能记笔记,又何必纠结于印象笔记玩不转时间管理呢?更何况,产生这种想法的,多半还是你自己没用好。
那么怎样才是正确的打开方式呢?严格的说,方法本身并没有对错之分,只谈适不适合。但在“道”的层面,总归还是有一些隐含的规矩。如果想系统了解,建议大家阅读《Evernote超效率数字笔记术》。这本书的作者算是老牌资深的印象笔记用户,对云笔记有非常深刻和独到的见解。虽然此书出版于四年前,但其中的理念和方法不仅一点都不过时,更适用于印象笔记之外的任何云笔记 。我从一开始用印象笔记就很顺手,对于声讨印象笔记的帖子一直很不理解。后来看了这本书,才意识到原来是这些用户在理念上出现了偏差。如果每个人在使用云笔记之前都能读一读这本书,绝对能少走不少弯路。
一、笔记的性质和分类
要想管理好自己的笔记,首先要了解笔记的性质和类型。一定要记住:笔记的性质是待处理文件,它永远是作为中间产品存在的。更进一步讲,笔记的理想状态应该是空白的。笔记通常分为两种,一种是事务类笔记,比如购物清单或日程安排。这种笔记一般不需要留存,在任务完成后直接删除即可。 另一种是资源类笔记,如工作中的会议纪要或培训笔记等,这类笔记通常需要进一步整理加工,最终备案留存以供参考。
二、整理笔记的原则
1、不要把笔记当做收藏夹。
这个原则是针对资源类笔记而言的。既然笔记是中间产品,就一定要采取某种行动使其转化为最终成品。这就意味着,一键保存的未经处理的笔记是无法作为最终成品包装出库的。印象笔记审时度势地推出“剪藏”插件,对用户而言不知是成全还是纵容。《黄生借书说》中云“书非借不能读也”,遇到好文章若是不能留存,大概有多半人还会花点功夫读完甚至记上两笔。有了便捷的收藏功能, 反倒连看都懒得看完就丢进收藏夹。“等我闲下来再看”,“总有一天会用的”……再也不要用这样的鬼话自我欺骗了。 待处理文件不断堆积,不仅消耗大量储存空间和分类整理时间,降低同步速度和工作效率,同时也会使人产生强大的心理压力,最终被一堆过期变质的笔记压垮。既然印象笔记被称为“第二大脑”,本着尊重自己的心态,也不应该见到什么都往里面塞。至于笔记里放什么不放什么,我们下个原则再说。
那么该如何对待资源类笔记呢?用四个字概括就是:归纳总结。如果是一段好词好句,可以摘录下来标注来源后存入特定的笔记。如果是一个好的想法,不妨用自己的话提炼概括后,备注上引发的感想再保存。实在没时间,也可以建立一个“待处理”的笔记本,并设立一个不超过一周的时间期限。如果在期限内没及时处理,务必当机立断全部删除!
2、时刻保持“断舍离”的思想。
关于如何整理,可参考山下英子的《断舍离》和近藤麻理惠的《怦然心动的人生整理魔法》。其中的理念不仅能够指导大家整理任何物品,更能触发生活和心态上的转变。针对云笔记而言,具体可遵循以下几个步骤:
·活在当下,只保留“现在”有用的资源。检查自己的笔记本,以前用过的资源和以后可能要用的资源一律删除,因为这些资源再次用到的可能性实在微乎其微。
·相信自己。在“现在”有用的资源中,再将网络上能搜索到的信息全部删除,特别重要的只记住关键字即可。只有记不住的关键字,没有搜不到的好文章。你可能要说,我都有“第二大脑”了,再花时间记那么多东西不是多此一举吗?听说过裂脑人吗?他们连接大脑左右半球的胼胝体被人为切断,被科学家认为是具有不同精神的两个人。如果想让“第二大脑”中的“记忆”充分发挥作用,就想方设法地建立连接吧。
·找回自我,即以“我”为中心向自己发问。再看到一篇文章时,先问问自己“我需不需要”、“我喜不喜欢”,而不是说“这篇文章很有趣(虽然这类文章我已经很多了)”。通过“断”的过程,让自己的笔记时刻保持清爽。
3、不要在形式和内容上追求完美
很多人将印象笔记与one note比较,认为印象笔记的排版功能不够强大。在编辑功能上,印象笔记确实是几大品牌中最弱的。但我个人认为,编辑是笔记在转化输出过程中需要的功能,这个过程并不一定要在印象笔记中实现。特别是在对排版要求过高的情况下,使用专业的编辑软件无疑能够锦上添花。我刚开始接触印象笔记的时候,用了很长一段时间的网页版。由于我之前一直用纸质笔记本和单机版备忘录,这种既能提高笔记速度又能实现多平台同步的云笔记已经大大提升了我的工作效率,因此也就没再进一步挖掘更好用的版本。后来无意中下载了PC版,更是超乎我的预期。这也是在众多用户诟病印象笔记的情况下,我一直坚持使用的原因。
上学时总有那么几个踏实的女同学,板书抄得极其工整,但学习成绩却总是不尽如人意。而那些聪明绝顶的尖子生,笔记大多是鬼画符。显然,笔记只是一种辅助思考的工具,既不需要过分修饰,也不要求包罗万象。我的一位同事,在笔记中还没有任何内容的时候,先在目录分类上做足了功夫。有企业管理的,有市场营销的,有专业技术的,还有个人爱好等等等等……显然她把印象笔记定位为知识管理的工具,但这样的目录设置不仅会在前期耗费大量时间,还会在使用过程中激发她拼命收集各种资料来填满笔记本的欲望。
回忆你信誓旦旦地准备学一门新知识或开始写日记的时候,是否会精心挑选一个漂亮的笔记本?而事实上,大多数人能记上两页就算不错了。兴师动众的开始往往会伴随一股无形的压力,抵消我们持续的动力。正所谓“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正确的方法是先建笔记再搭体系。笔记多了,分门别类不过是顺水推舟,并不需刻意为之。
4、不要受制于工具
工具的价值在于能帮助我们实现某种目标,而目标无法实现却责怪工具不好使,无异于长了蛀牙怪牙刷,饭不好吃赖筷子。作为地球上最高级的智慧生物,千万不要被工具制约。与其别别扭扭地适应工具,不如想办法让工具服务于你。嫌笔记本顺序太乱?那就在名称前面编上序号。每月上传流量不够又不想花钱?那就把喜欢的页面从直接剪藏改为复制名称+网页链接。实在用着不顺手,干脆重新选一款合适自己云笔记。在这个我的青春我做主的时代,就是可以这么任性!
在印象笔记的摸索过程中,我也算走过小小的弯路。我一直很抵触在笔记里储存文件,总觉得文件多了不易整理。每次写完的文章仍像以前一样,在word里编辑后上传百度云备份。后来发现需要修改某篇文章时,既不能在百度云中编辑,上传下载又耽误时间,索性在印象笔记中单独建了个存档笔记本。还是那句话,方法没有所谓的对错,只要适合自己的都是好方法。
三、除了随手记,印象笔记还能做什么?
1、在格式栏中为待办事项插入复选框。无论是每日计划还是购物清单,都可以插入复选框设置为待办事项,通过勾选已完成任务来满足成就感。个人认为这个功能更适合于反复应用的任务清单,比如旅行清单或相对固定的周计划等,一般的待办任务做完后直接删除才是最棒的。
2、活用超链接和附加文件,建立个人工作桌面。在日计划中插入笔记内部链接或相关文件,可以在忙碌的早晨迅速帮你开启工作模式。这种方法很适合任务繁多的项目管理人员。我的工作相对没那么繁杂,习惯将待办文件直接拖到电脑桌面上,感觉也很方便。
3、随时分享。最近全家人去旅游,我把行程和旅行清单以可修改的方式共享给家人,既能让家人随时提出修改意见,又能节省大家准备物品的时间。可以说,印象笔记已经成为家庭沟通必不可少的重要工具。
4、将记不住的事情拍下来。有些人喜欢用印象笔记做衣物和图书的索引,但由于工作量较大,可能不适合所有人。其实能够把容易被遗忘的物品记下来,就能解决我们生活中的大部分问题。比如别人送了套暂时用不到的新餐具、给孩子买大了的衣服等,把这些东西的收纳位置拍照存档,定期回顾或按需要时间设置提醒,不仅能够缩短查找时间,更能节省不必要的重复花销。
四、重要的结语
一切只有输入没有输出的学习都是耍流氓!
偏要叫肉卷 的回答 - 知乎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