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每个月我只会认真分享一本读过的书,是希望既然是分享,那就要认认真真,写得充实一点、丰满一点才称得上是对得起读者的分享。六月分享的主题本来已经定下,不过读完这本书却给我一种巨大的震撼,一种不吐不快的心情。

又是一本声名显赫,却一直没能拜读的名作。没想到,所有的情绪,直到最后一页,才真正触及我内心最软弱的地方。早就知道这是一本关于二战期间,躲藏着的犹太人的日常生活的记述,却没有想到还夹杂着一个14岁女孩,成长的心路历程。几乎从一开始,就期待看到盟军获胜,安妮可以重归和平的生活,却直到快翻完的时候,才看到诺曼底登陆的广播消息,差一点以为胜利永远不会来了。

可是安妮的日记,却在1944年8月1日这一天,戛然而止。这一天,是安妮十五岁生日后的第48天;这一天,是盟军诺曼底登陆成功、占领卡昂后的第24天;而这一天,离二战结束德国纳粹投降,也只剩下不到10个月。诚然,10个月相较于24天或者48天,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是对于已经在密室里,苦苦煎熬了超过两年的八个人而言,如果能够再坚持10个月,就将是真正的自由。
因为读之前并不知道故事的结局,一页页翻看安妮等人在密室中,为了一些琐事争吵;对于艰苦的生活环境各种抱怨;后来甚至萌芽出两个年轻人之间的爱情插曲,让我似乎有一种虽然艰难,倒也没有很快被捕,两年都熬过去了,兴趣能够坚持到重见光明的那一天的错觉。一直到书快要结束的时候,还在纳闷怎么战争还没有结束,各种苦难不都已经经历过了嘛。

然而现实还真的就是那么残酷,密室中朝夕相处的八个人,由于被告密,全部被捕。更为悲剧的是,八个人中除了作者安妮的父亲,奥托弗兰克幸免于难之外,其他人都相继在集中营遇害。让我本人更加为之动容的是,这本书,正是通过弗兰克整理自己女儿的日记,经过修订以后,诞生的。身为两个女儿的父亲,我没有办法想象,在经历了二战期间躲藏的非人生活,经历了纳粹集中营的磨难,面对自己是唯一幸存者的现实,将会以怎样的心情,来阅读自己女儿的日记。更何况,这本日记当中的内容,并不是一家人其乐融融的美好回忆,而是女儿各种叛逆、与家人之间互相不理解、缺乏精神慰藉的抱怨与控诉。

无论身处何时何地,世界和平才是所有普通人,最简单最基础的需求。如果说对资源的争夺是人类的天性,那即便是残酷的战争,也没有泯灭人性的灿烂光辉,帮助安妮这样的犹太人躲藏的,远远不止库格勒和克雷曼他们俩。不论过去多久,《安妮日记》这本书都应该被更多人读到,永远警示人们战争的残酷,提醒我们不要再犯同样的错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