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文学人生散文乡土
汤溪民歌:姑蔑古文化中的一抹乡愁

汤溪民歌:姑蔑古文化中的一抹乡愁

作者: 风雅田园 | 来源:发表于2017-06-10 10:23 被阅读1177次

    汤溪民歌:姑蔑文化中的一抹乡愁

    戴建东


    姑蔑古文化中最灿烂的莫过于雄混、厚重的汤溪方言民歌,粗旷而不失清幽,爽朗而充满哀怨的汤溪方言民歌,以其独特的旋律和质朴,让每一个汤溪游子神牵梦萦,也成了姑蔑古文化中较为缠绵悱侧的一抹乡愁。

    “贡(哪)年尔到山背,报阁(她)尔侬叩叩(去去)便归来。阁(她)日日朦(看)着给斗(这条)路,总也朦(看)不见尔侬归来……”这首以汤溪方言演唱的民歌《老老嬷》,在网上一流传,立即受到了网友们的热捧,被网友誉为“时下最好听的民谣”。

    这首民歌,被翻译成普通话后,从字面上看并无特别之处,但只要汤溪人一听这首保留着古越国口音的方言歌谣,就会有不同的感受,无数网民也是这么听了一两遍就着迷了。有汤溪人说:“《老老嬷》确实奇妙,根本没想到古老的汤溪话可以唱出这么好听的歌来。”

    《老老嬷》的词、曲作者和演唱者名叫张广天,1966年7月生于上海,是我国知名的话剧导演、编剧、吟唱诗人、音乐家。然而,很少有人知道,这位在音乐艺术界颇有造诣的大师,却与古婺汤溪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张广天的外婆家是在九峰山脚的东夏村。青山绿水赋予了小山村特有的灵性。张广天的童年时代,很长一段时间都生活在汤溪东夏山背。在九峰山脚这方水土上,张广天儿时的欢乐与忧怨,都与之有着不可分割的情缘。

    东夏山背广袤的黄土地上,有着他无尽的梦想和遐思。也正是九峰山涧清纯的甘露养育了这位音乐大师,在此后的艺术创作中,张广天才会与汤溪有着深厚的情感交流。张广天也曾坦言:“汤溪就是我的故乡,汤溪话就是我的母语。汤溪话是最古老的方言之一,古朴的汤溪方言至今还保留着古越国的口音。因为我的外婆和妈妈都是汤溪人,所以我们在上海的家里也讲汤溪话。汤溪有流传几百年的山歌民歌,汤溪还保留着原汁原味的乡俗民风……我的诗歌和音乐创作有很多灵感都来自汤溪。”

    为了创作好《老老嬷》这首方言民歌,张广天多次回到外婆家东夏村,走在熟悉的故乡土地上,回忆起童年时的快乐与梦想,吟唱着自己心中默念的方言歌谣,张广天心情激动不已。张广天从小就是听着外婆的民歌长大的,外婆一唱可以连续几个小时。这些年,张广天走南闯北,听过很多方言歌曲,早就有录制汤溪民歌的想法。在创作《老老嬷》之前,他还深入到汤溪、塔石山区搜集过许多汤溪的山歌、民歌,综合各种艺术手法,然后给这首歌谱了曲并进行了录制。

    《老老嬷》描述的是一个凄迷的爱情悲剧,讲述在很多年以前,汤溪九峰山下一个小山村中,有一对少年恋人,感情深厚,后来,男子要外出谋生,女子就在村口依依相送,发誓在家等候。不料,男子一去不复返,女子从此就默默在路口朝着出村的山背观望。不经想,几十年过去了,外出谋生的男子还没有回来,而痴情的女子还在村口哪条通往山背的小路上等候。树上的毛栗空了又实了,山上的藤梨青了又熟了,穿镇而过的越溪水流淌了一年又一年,在村口守望的女子直把青丝等成了白发,也没有盼回心中的爱人。

    然后,在痴情女子的心中,依然保存着少女时代最美好、最纯真的记忆:“咣(怕)尔侬归来变个老货,咣(怕)尔侬归来还后生么俏,咣(怕)尔侬归来朦(看)见个老嬷,咣(怕)尔侬归来一涡(眼)便认着阁(她)……”年轻恋人心中独有的羞涩、恐惧、担忧、期盼,种种情感溢于言表,从中也表明了汤溪方言民歌中感人的艺术魅力。

    “贡(哪)些时景,尔侬个囡,阁(他)侬个后生,这么些年过去,总也晓勿着尔侬哈中(做什么),心里还有点咣(怕),心里还有点咣(怕)。山上的藤梨熟吧(了),树上的毛栗空吧(了),溪滩里的水流去了给痕(多少),哈中(为啥)还有鱼,哈中(为啥)还有青呱(青蛙)?”汤溪方言民歌《老老嬷》就在这样一个美丽的意境中,通过山、水、毛栗、藤梨、鱼、青蛙等农村司空惯见的动物和植物,展现了一位老婆婆娓娓道来的一段情感心路。曲调悠扬迷离,唱腔婉转缠绵,唱者自然凄迷悲切,听者早已泪痕满面。

    后来,张广天在《老老嬷》这首歌的歌词后记中,曾这样深情描写着:“我的汤溪,是美丽的汤溪。枫树摇曳,橘林成行。五彩的萤石矿脉暴露在地表,与红男绿女交相辉映,构成一派旖旎的南国气象;雨天里,穿蓑戴笠的农夫与你擦肩而过,带给你浓郁的稻田气息;霞光淡出的黄昏,柴香四溢的炊烟与山峦野云相搏,漂浮起一层雾纱,笼罩着大小不一的碧洗湖泊;清冽的溪泉穿街过巷,妇女与孩童急呼缓应;蛙鸣蝉噪的长夜,如霜的孤月逼视一床清梦,而空旷的晒谷场上,晚归的帮工借酒放歌……”

    用汤溪方言演唱的民歌,绵长的曲调中拥有一种令人神心交融的震撼。汤溪方言俨然是一种古老的语言。这些被称之为姑篾古语的语系,声调浑重、生涩,发音与物体本意毫无关联,让外人无法理解。后来,当地媒体曾以《张广天与汤溪〈婆婆〉》、《汤溪话的叙事和抒情》、《姑篾古语和汤溪方言》等为题,介绍和推崇了汤溪方言歌谣的独特魅力。而汤溪方言民歌《老老嬷》在网上公布后,也再一次得到了媒体第一时间的关注。

    我国民歌有着悠久的传统,远在原始社会里,我们的祖先在狩猎、搬运、祭祀、娱神、仪式、求偶等活动中开始了他们的歌唱。无论是劳动还是交往,人类生活中的一切都给民歌创作孕育了肥沃的土壤。《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民歌词集,到了公元前四世纪出现了另一部长江流域的民歌集《楚辞》,这是一部在长江中游古代巫歌的基础上经过伟大诗人屈原整理加工的歌词集。此后,《孔雀东南飞》、《木兰从军》等故事性民歌在社会上广为流传,其内容大多反映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疾苦,以及封建礼教下的家庭悲剧。

    旧社会,劳动人民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经济上受到重重的压迫,生活上受到不公正的待遇,政治上受到残酷的压制。他们不满于现状,于是就把自己对当时的社会现象,用形象的语言编成歌谣,借以表达对剥削者的愤懑和抗议。汤溪民歌在创作手法上,也传承了古代乐府诗词的特点,大部分都集中反映了古代汤溪劳动人民凄苦的生活,以及他们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和向往。可以说,这种呐喊是发自内心的反抗,也是普通劳苦大众最真实的声音。

    “帮人侬,不算侬,十六叔,去帮侬,一头破被絮,一头破靴筒,碰到一阵鬼头风,粗布衣裤吹起一个大破洞,一双大腿冻得紫冬冬,问你东家嬷嬷讨个火钵来烘烘。尔啥侬,我啥侬,咣(怕)热咣(怕)冷怎好来帮侬……”这首《帮侬歌》描述了古代贫苦佃农去财主家帮工的苦难生活,反映了劳动人民对苦难佃农深深的同情心理。

    “一碗生菜半蜿虫,一碗豇豆像蛔虫,一碗辣椒翘天宫,一碗落苏(茄子)像死侬,一碗白腐酒,半碗倒笃虫,不吃亦气侬,吃吃亦胀侬……”这些朴实直白的词语,把地主老财吝啬、刻薄,不把佃农当人看的情景真实地反映出来,民歌中也对财主的残忍表达得淋漓尽致,体现了创作者对强权欺凌的悲愤之情。这种同情弱者受苦遭难、鄙视财主为富不仁的感情色彩,在汤溪民歌中也得到了尽情的体现。

    在汤溪民歌中,也有相当数量的曲调都表现了青年男女互相爱慕之情,这也是人们对自由爱情生活的反映,抒发着男女青年由于相爱而激发出来的悲欢离合的思想感情,充分表现了劳动人民纯朴健康的恋爱观和审美情操。有的情歌也表现了对封建礼教的蔑视和反抗,这也在汤溪民歌中有着较重的份量。

    古时汤溪有一对夫妻,恩爱有加,不料妻子新婚不久便落病而亡,留下丈夫苦度年华。妻子的妹妹敬重姐夫为人忠厚,经常去姐姐家帮忙料理家务,日久生情,便有心想嫁到姐夫家做填房,又怕邻里亲朋间的闲言碎语,不敢大胆追求自己的爱情。然而情感的火焰一旦燃烧后,必然也势不可挡。后来,两人经过努力,还是冲破了重重阻碍走到了一起。《小姨嫁姐夫》的故事在民歌中也得到了尽情的体现:

    “日头落山紫竹林,三百馒头四百饼,撑排过海朦(看)丈银(岳父),丈银丈姆勿家里,带便朦小姨。小姨听见姐夫声气响,三步楼梯并两脚,双手接雨伞,双脚过门槛……”这些优美抒情的描写,充分表达了人们对爱情的热烈相求和渴望。

    在几千年的封建社会里,由于生计所迫或天灾人祸,多少对有情人难成眷属,而是把他们抛入生离死别的痛苦深渊。其中《寡妇哭坟》就是最有代表性的汤溪民歌。这曲民歌以寡妇清明祭祖开篇,哭诉了自己少年守寡的悲痛和无奈,婉转的曲调中也表达了少年丧夫的凄苦。“三月清明阴阳天,桃红柳绿在两边。奴夫死后一年半,抛下个奴好可怜。年年都有清明日,家家清明祭祖先。别个祭祖男和女,奴家独个孤灯前……”悲剧造就凄美的爱情,从悲剧中也产生了大量的倾诉离别思念之苦的民歌。

    汤溪作为古姑蔑发源地,有着古越文化的遗存。相同的语言造就了相同的文化,人们在长期的生产劳动和情感生活中,自然而然就产生了非常丰富的民歌艺术。其中抒发男女情感的民歌,是主要的一部分。古时中国,封建礼教摧残了无数青年男女的幸福生活,造成了许许多多的爱情悲剧,但坚贞不渝的爱情和精神却世世代代活在人民的心里,人们用歌声表示了誓死相爱、决不屈服的决心和与封建势力斗争到底的意志。汤溪方言民歌,正是表达了这种情感交流,从而在社会上广受传播。

    上世纪七十年代,汤溪民歌也打上了时代的烙印,从人们口口相传中,展现了民歌诙谐幽默的一面。“根清是个好儿郎,十里八乡名声响。根清走过池塘边,喜坏洗衣大姑娘。木棰打在手心上,只怪木棰不怪郎。”轻快风趣的语言,尽情表达了少男少女内心最纯真的情愫,姑娘心中的“只怪木棰不怪郎”,才是要表达的真正意思。这种通俗的艺术手法使真挚、热烈的感情含蓄地表现出来,引起人们无限的联想和深思。

    数千年的吟唱让汤溪方言民歌在民间经久不衰,而且不断丰富和壮大,成了当地民间艺术中不可或缺的内容。汤溪方言民歌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吸引力?早在2010年7月23日,《浙江日报》“走读浙江”专栏以《一首民谣,串起2000年记忆》为题,用整版的篇幅报道了汤溪民谣背后的精彩故事——汤溪方言民歌呓语般的音调和曲谣,原来是古越国的口音复活的神秘音符。后来,汤溪民间歌手戴少伟在演唱方言民歌《老老嬷》时,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获得了评委的一致公认,一举荣获婺城区民间歌手称号。

    汤溪,是一个与2000多年前的姑篾古国有着直接关系的古老集镇。原属古姑蔑国与古越国交界之地。几千年来的相同民俗、农耕、语言,使汤溪形成了相对统一的地域文化。明成化七年,因汤溪一带地处边缘,匪患不绝,史治整束困难,朝庭便割金、兰、遂三县荒蛮之地另立汤溪县治。从此,汤溪县民在这方土地上生生不息,也孕育了灿烂的民间文化,其中语感雄混、厚重的汤溪方言民歌,便是最为独特的民间艺术瑰宝。

    汤溪话作为一种古老的语言,虽经数千年演变,但与周边语系毫不掺杂,自成一体。很多汤溪话的发音很原始。正是基于古越口音的汤溪方言组合而成的民歌,以特殊的方式吟唱,更给这一具有地域文化特征的文化产物赋予了更加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有了语言,就有了文化艺术。民歌是人类语言发展中的艺术升华,更是劳动人民在社会实践中口头创作的艺术瑰宝。民歌在流传过程中不断地经过集体的加工,这也是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而专业音乐艺术家张广天创作的汤溪方言民歌《老老嬷》,则是根据音乐专业艺术的创作要领,揉和汤溪方言中的地域文化元素,从而让这首普通的方言民歌唱响大江南北,也在姑蔑文化中留下不可惑缺的宝贵财富。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泗四坊方:这些稿可投洛子帅编“精选故事”。
      • 泗四坊方:老兄在家乡各平台,首屈一指,我估计颇有名气!
        风雅田园:@泗四坊方 谢谢谬赞
      • a177a3833b83:对咱们汤溪文化探究如此深刻,远超乎故乡一颗麦粒的比拟,您是故乡一大才子👍👍👍我们为您自豪!
        风雅田园: @方雅玲 捧杀也是罪过
      • 徐二妈:老老嬷确实好听,心思细腻,听得人好感动
        徐二妈:@绿野耕夫_9c5e 我只能写我心中的汤溪,对汤溪古文化没有戴老师研究得透,还要多向各位老师学习
        2294b78112c4:@徐二妈 徐老师如果来写汤溪古文化,一定更有人气
      • 49ddfe422716:学方言
        弯弯月儿
        老麽麽思念情郎,
        一抹乡愁心头挂。
        姑蔑语言独一家,
        多学方言作用大。
        浪迹天涯浑不怕,
        五湖四海莲花发。
        2017年6月10日

      • 6db909798da5:真棒!继续加油!

      本文标题:汤溪民歌:姑蔑古文化中的一抹乡愁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ljxq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