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孩子越小可塑性越强

孩子越小可塑性越强

作者: 真格师娜 | 来源:发表于2021-08-02 12:09 被阅读0次

    导读:

    孩子越小塑造性越强?

    父母对孩子有什么样的影响?

    环境影响对孩子有多重要?

    哪个阶段影响最大最快?

    我的教育笔记

    这是在2021年8月2日对之前孩子入园一个多月的时间的一个总结。

    我的身份可能比较特殊,一是老师,同时孩子也在幼儿园,那么同时拥有教育工作者和学生家长的两重身份,这两重身份带给我的是别人与众不同的角度,去看待教育这件事情,也希望自己的角度给别人不一样的看法。

    以前没有孩子,后来孩子没上学,我们考虑教育结果是否是有意义的,一般通过的反馈是从家长身上口中,或者从孩子的反馈中,然后老师再去设计课程设计一些活动。

    我现在的角度是就像我们现在的暑期课程,作为老师我参与了课程的设计,并且有一些教育目标和思路,课研老师上课实践后,我又能从孩子在家里的反馈中,站在家长角度看到孩子的一些变化,这是一个最直观立体有效的反馈机制。

    这样反馈机制有什么好处呢,得到哪些反馈呢?先说说我看到的孩子的在家的一些表现吧。

    我常听到他一个人在家里报餐,大家好,我是今天的小小报餐员,我们今天的午餐是,巴拉巴拉开始啦,我立刻想到这是在幼儿园学的,不是家里教的。

    他会模仿老师为小朋友领读国学三字经内容,神情状态可像了,说了句谁来帮我收拾桌上的东西啊,剪刀要不要放回去啊。

    哦,我知道,这是他们每天晨读诵读,是刚上了剪纸课,三字经爷爷奶奶在家里教过,但是他只会读,但学习讲课,是模仿老师吧,剪纸剪刀没接触过,学校毋庸置疑了。

    他后来会不经意间学习升国旗解放军的走姿,看到电视上播放奥运会,就会说这是国旗,我想到底是幼儿园周一的升旗仪式还是观看的建党100周年的观看画面让他记住了,观看建党100周年当时参加了,看到了他看到国旗双手举起来,放的和平鸽。哦,原来这些对他是有触动的。

    然后会在家里用几个黑板上的磁铁变换形状,这是火箭,外出看到外面的云朵,那是火箭,我要拼一个火箭,我要画一个火箭,妈妈,看,这是我的火箭(做的手工泡泡泥火箭),奶奶,你看这是火箭(火箭剪纸)。家里我们是没有给他这些环境,给他讲过。

    印象最深刻的是一天回来后,给奶奶在路上说,奶奶,我今天打枪了,我是个小兵,说了好多好多,奶奶没听懂到底说的是啥,回来看视频,才知道哦,是当小兵打枪了。问老师的反馈,老师说他特别认真,姿势特别的好,参与度很高。但老师说他比其他小朋友姿势掌握的好,我想起来了,爸爸给他早早就买了一个枪,在家里玩,并且在外出的时候,跟几个哥哥玩的时候跟我们玩过枪,那就是一种家庭教育做了铺垫,幼儿园教育继续做了强化,对他这些做了加强。

    还有一些变化是以前不会游戏,有次老师跟我说欣儿不会翻滚,让我回来多训练训练,于是我回来跟他玩翻滚的游戏,加强了亲子游戏的互动,后来他就喜欢上了这些。我以为只是跟我互动的结果。

    但又发现他经常自己喊口令来回跑,往返跳,我想到这些是在幼儿园跟老师每天体能训练时候学到的,孩子们每天体能锻炼有这样的环节。

    还会有一些发现,他说话会叫小朋友的名字,会比之前调皮一些,做奥特曼的动作,会大声喊啊,我想这些是孩子在幼儿园小朋友们学到的。孩子互相的影响,不过给他说过很多遍的小朋友要互相分享,显然还没有达到,喜欢贴贴贴。

    其他方面跟他外出活动的时候会说,小猪佩奇也会搭帐篷,我们搭个帐篷吧,我想这个是看了电视的影响,同时也是参加了一次幼儿园组织的搭帐篷比赛,应该印象深刻。

    后来会画画,永远记得的是贝壳房,骊山有雪呢,虽然我们去了那么多地方,他最有画面的地方还是这两个地方。这是家庭教育陪伴的影响。

    通过这些我更深刻的体会到孩子就像是一张白纸,在教育初期,他就是环境的产物,他接收到什么样的环境,他就会受到什么样的影响。

    这个环境可能是父母,是家庭环境,可能是幼儿园老师小朋友,可能是外面的一些环境,孩子就像是海绵他无条件的接收着外界的一切。

    通过这样的角度我有了更深刻的感受,孩子可塑性特别强,我们要为孩子做好榜样,我们像一面镜子,我们是什么样,他们就模仿就会成为什么样,我们做到100分,他们可能模仿吸收到80分,所以为孩子提供什么样的环境,确实至关重要,作为父母我们无法选择影响改变别人,但作为父母我们的这面镜子太重要了,言传身教,有没有做好,我们随时都是孩子的镜子,他们全部在吸收着。想到这里会有一种紧迫感,觉得自己要学习的很多,言传身教做好这面镜子和榜样。

    那么不同年龄的孩子有差别吗?这是我通过孩子和孩子间横向对比出来的,老师发现托班的孩子礼仪问好习惯更好一些,我也发现孩子问好,确实比较好,那到底是什么原因呢,会发现欣儿是2岁半,两岁半左右的几个孩子他们都做的好,不仅是他一个,他自己也会在家里说爸爸下午好,妈妈下午好,但是稍微大一点的三岁的孩子会不是那么标准,不看人,需要提醒,再大的四五岁的会害羞,五六岁的差别大,有习惯的会顺其自然的称呼,没有这个习惯的显然自己觉得很别扭,很难自己坚持下来。

    所以我想到,有些习惯是孩子越早锻炼,越早知道越好。越大自己的自我意识越来越强烈,可能很难做到。

    现在2岁多和孩子在一起有什么特点呢,我的感受是父母很重要,孩子基本上很少有自己超出界限之外的想法,会自己选择要看书,喜欢汽车,喜欢科学实验,以前喜欢贴画,现在不喜欢,喜欢音乐,喜欢听玩的东西都是之前给他有接触过的。给他什么,他就是什么。

    小时候让他养成的习惯,妈妈给你讲书,他就乖乖的躺在我的胳膊上,在床上听我讲故事,跟他说要刷牙,他就自己带着小蓝妹妹(一把蓝色的椅子)去刷牙,跟他说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他会自己把垃圾扔在垃圾桶,他会出门的时候自己拿自己的水桶,自己的玩具自己找,自己带上车,上下车都是自己。出门进门的时候会问爷爷奶奶我回来了,再见。有东西都要给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分享。

    抓住这个关键时间培养是不错的时间,好的习惯就养成了,但是也有一些不好的习惯,很难更改,还有一些习惯没有建立成。

    还是很爱看电视,还是在爷爷奶奶面前撒娇,不好好吃饭,需要喂,还是会脾气很大,有时候很倔强,情绪先上来,不爱分享,很有主见,玩具归位的不好。

    但是反思我们作为家长的有没有问题呢。

    我自己发现父母的时间花在哪里,孩子就进步和成长在哪里,进步在哪里。

    我自己也是阶段性的,前段时间给他培养他良好的刷牙习惯,坚持的很好,自己刷牙,后来我自己没有坚持了,孩子也没有进行了,一开始就给孩子开了口子说让看电视,现在从益趣园,到小猪佩奇,到汪汪队,越来越多了。自己心里也很纠结,我的想法是电视拔了,让孩子不要看了,但爷爷奶奶在家里看电视,大人看,孩子不看怎么可能呢。二是对于孩子后面痴迷手机游戏都有预期,爸爸所有孩子都在看,你的孩子不可能不看吧,都是正常的,大人都看呢,我虽然很反对。折中的一点安慰自己说,要学会和游戏和电视机成长,孩子驾驭这些不是被这些控制。但孩子自控能力差,孩子容易被影响,父母很难做到的环境,让孩子去是很难的。

    对于电视电子产品的坏处实在是太多了,对眼睛的伤害,对思想的控制,还是无解,没有原则,家庭也没有达成一致。

    转移注意力,让他搭建玩,画画,贴纸,做其他的,似乎都是阶段性的,没有培养起来。

    对于孩子有哪些潜力,我也在观察。

    发现他喜欢音乐,从幼儿园回来会唱反复跳一些歌曲,不知道和胎教还是自己日常在车上唱歌有关系,虽然作为父母音乐天赋不是很高,记忆力好,喜欢搭建,这是老师帮助发现的,给他了一个魔法建筑师的奖状。其他方面还在有待逐步的发现。

    最近给他加强了和其他小朋友的互动,因为只有一个,所以会在周末时候,提前联系比他大的哥哥姐姐一起玩,玩了几次了,跟父母带出去是不一样的状态。跟大人也会互动玩,去陌生的环境,自己跟陌生人搭话交流。

    在玩的过程中也发现一些问题,例如去外面玩水,他会说妈妈,我不玩了,我累了,我想回家,实际我猜测是我们没有陪他,姐姐一个人玩,他不知道怎么参与,觉得没意思,所以我又待他一起参与其中了,一起玩,再问他,我们回家吧,他说不要,我们再玩一会儿吧。

    要了解孩子的潜台词并且给孩子一些指导和方法确实是一个需要观察学习的地方。

    看了《幸福的种子》日本松居直的书,了解自己在亲子绘本方面的思想认知偏差,是需要带感情和孩子一起阅读的,所以调整,并且把相关推荐的绘本了解了,通过借阅采买方式去加强孩子绘本阅读。

    又重新看了李玫瑾教授的书籍,关于爱的抚养教育,有一些新的角度,对自己调整自己的一些方向方式方法有参考意义。

    同时自己也不知道站在另一个角度,是不是自己过于溺爱还是哪些没做到,总之做父母的还有很多不到位。

    有家长跟我说,你家娃声音太小了,孩子太腼腆了,肯定是你们家庭氛围都比较平和,稳定,孩子声音小。

    想想也是,于是对他多了一些鼓励,家里,幼儿园,老师反馈最近声音很大,看是否能在外面听到,这可能是家园共育持续鼓励的结果吧。

    时常有一种紧迫感,觉得自己要多学,多了解一些,不要错过孩子重要成长阶段,给他能做到的好的,不留遗憾。也在思考,还有哪些方向,哪些点是花错了地方呢。

    但也不希望自己很焦虑,知行合一,每个孩子不同,每个家庭不同,真正了解后,能做到坚持把自己现有认知的给与孩子,就已经很好了,重要的是大家都在成长,没有最好的,一切都在变化中,没有一本书,一个人会告诉你先学习,把这些学习完,就这样待孩子,他会没有问题的,也没有时间做这样的事,一切都在做的过程中学习和发现,知行合一,是父母和孩子最好的修行。做好现在的每一天,不留遗憾。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孩子越小可塑性越强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andv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