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语言学上来讲,主张尽量不用“翻译法”,而采用“直接法”:因为如果把一部分时间放在翻译上,会降低学习效率;其次对于幼儿来说,如果过多的翻译,会让孩子把注意力放在翻译上而影响了小孩的听说能力的培养。
很多家长对于“学习英语”的理解就是孩子能够用中文把英文的意思讲出来(专业一点的表述叫“反馈”)。
但是,任何语言学习都是顺其自然的遵循着听说读写的流程(对于非母语的孩子很多是听读说写)。不论任何形式,孩子在开口前都会经历一段“沉默期”。很多家长这个时候就会很焦虑,也很迷茫,其实这是孩子一种很正常的语言学习阶段。
当孩子把具象思维和语言结合起来,那么当你再拿出来一个具体的实物(例如苹果),what is it? it is an apple.. 这是什么?这是苹果
儿童心理研究成果和长期的教育实践证明,儿童期是人一生中掌握语言最迅速的时期,也是最关键的时期,这是因为大脑中负责学习语言的部位,即“布罗卡氏区”在人的幼年时期非常灵敏,人的母语就储存在该区域,但随着年龄的增长,该区域的灵敏性呈下降趋势,因此成人学外语的速度慢,掌握得远没有儿童牢固,也较难形成基于“布罗卡氏区”的语感。
那么如何引导启蒙幼儿英语?呵呵,说的通俗点就是怎么教他母语就怎么教孩子第二语言。但是会有这样一种情况不在,就是很多儿童英语启蒙时母语已经很强势了,这个时候就更需要父母以及老师更为耐心的引导。
如果在儿童的关键期施以正确的教育,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旦错过这个时期,大多数人的心理机制和认知方式都已经定型,对掌握语言就不再那么敏感和有效了,需要花费几倍的努力才能弥补,甚至永远无法弥补。所有这些都表明,儿童具有天生的语言学习能力。在儿童开始学习外语时,如果能给他们输入大量的外语材料,创造良好的外语学习环境,利用儿童的语言习得机制,他们就会潜移默化、轻轻松松地习得外语。
例如我们用表情反馈,表情反馈形式往往出现在语言学习的初期阶段。孩子可以听懂对方说的是什么意思,但是还不太会用语言来回应。表情是第一种基于对语言的理解(也就是听懂了)所给出的反馈。
其次就是通过手势所给出的反馈,这是第二种反馈。另外通过动作执行指令是第三种基于对语言的理解(也就是听懂了)所给出的反馈。
最后就是用语言反馈语言反馈就是孩子使用英语直接回答问题,这也是家长所理解的“正确反馈”。
用语言反馈是第四种基于对语言的反馈。
对于那些总是想要翻译的家长,甚至不停的问:“这是什么意思?”,这么做的底层逻辑是:英文不懂,翻译成中文就懂了。殊不知,这个逻辑本身就是不成立的。
孩子在语言启蒙初期大家一定要理解的一点就是“具象思维”,具象思维是指源于情境和上下文,是“此情即此景,所见即所得”。因此,孩子很有可能先在外语环境中理解了某个词,但是不理解中文意思。
比如老师举着一个苹果反复告诉孩子“This is an apple"孩子就会明白老师拿着的是苹果了,但是如果老师问苹果的英文是什么?很多孩子反而不知道了。
这个时候大家需要做的就是大量的阅读,也就是我之前一直强调的横向刷,把一些词及句子通过不同书中的场景反复的刺激孩子的记忆中枢,让孩子通过生活中的一些记忆来理解及加深记忆。另外就是做好生活迁移,现在孩子们读的不论是中文绘本还是英文绘本,里面大量的知识都是生活常识,父母只是需要在这个点把书中的内容再次用语言强化,孩子很容易就会理解并给予反馈。
儿童是语言(含母语和外语)学习的敏感期。孩子学英语的过程必然和学习母语的过程很相似,学习母语尚且需要长达一年甚至更久的输入积累;孩子从逐渐对语言产生理解,到能够使用语言去回应语言,是需要一个过程的。但这一过程更应借助情景而不是翻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