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讲,我们讲到了思考框架,框架里面包括了知识储备,思维倾向和思考技术。今天,我们展开来谈谈思维倾向这个话题,看看思维倾向是如何影响我们的思考的。
思维倾向,会影响我们思考的公正性,而倾向的来源,源自于我们的信念,立场和情绪欲望。
什么是信念?
信念是一种你信奉,并且会践行的观念,也是引导你做出选择和行动的一种精神动力,它在我们思考过程中是一种隐藏并且兼顾的假定。
如果某些事情让你坚信不疑,比如事实性的真理,那不叫信念,信念更多代表你的某种价值观,信仰,并不自觉地被它指导行动。
比方说信佛的人认为不可以杀生,他们多数就不会去杀生和吃肉,这就是一种思维倾向。
但是,不是所有的信念都是那么明确和严格执行的。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意识层面都沉淀着这样那样的信念,如果不是被某次思考触发,你可能根本不会察觉到自己已经形成了某个信念。
等你发现的时候,你会发现它藏在你意识深处,比一般的假定稳定隐蔽,却又深深地影响你,它不会因为遇到一些别的事情而轻易动摇你这个信念。
比方说,虽然我口头上喊着要做个自信勤奋的人,要上进,要开心,要快乐。但是,我好像几十年来没有感到快乐过,我极度自卑,容易放弃,自暴自弃,因为我内心深处隐蔽着一个信念:我不配拥有美好的事物,我是差劲的,大家不会喜欢我的。
哪怕在实际生活中,收到的反馈是:你很能干,很漂亮,很独立,很优秀,可是骨子里,我依然对自己深深的怀疑,一直到发现自己已经抑郁了十多年,并且人生被我过得已经不能再悲惨了以后,我才直视了我这个信念,到目前为止,我还在与这个信念抗衡,哪怕我已经很努力,可它依然在影响我,这足矣说明,信念的稳定性难以动摇!
信念为什么隐蔽呢?有四个因素:
1.生物本能。生命本能就会趋利避害,这已经是所有生命的一个共识,因为是共识,所以不太会被质疑和挑战,以至于忘记它的存在。
但是,我感觉这只是对大多数人而言,那些抑郁症患者,或者有自虐倾向的人,应该是被环境折磨得失去了自己的本能了吧,以至于宁愿牺牲自己也要成全别人。
2.在成长过程中被不断灌输的概念也会变成信念。比如: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这样的话听的多了,自然也就信了,甚至把:吃苦使人成长当成信念,而安逸,享乐却觉得是可耻。
3.成长过程中不断被确认的经验,也可能形成信念。
比如:你可能听到过成千上万遍“好好学学天天向上”,当你好好学习的时候,确实认为学习很重要。可是如果把这句话放在原始社会,你会发现游牧打猎比好好学习需求更大。
4.想象力构建起来的社会也会形成信念。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信念是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带领我们建设新时代的社会主义国家,标准就不说了,这是我们一直以来还未实现的共同的信念。
发现没有,这些信念的形成,离不开一个因素:时间。
怎么发现你的信念?
1.抵触情绪排查法
因为人们非常容易把对信念的否定等同于人生攻击,你会发现自己的信念被否定时,你在感受上会觉得是你这个人被否定了。
所以,如果下一次有什么事情让你异常愤怒,你可以把自己愤怒的那个点圈出来,这就是你的信念。
2.抓出来以后,你的反应是什么?会不会有一种冲动,让别人都认同你的这个信念?
3.在这个信念之下,你有没有做出过重要的人生选择?
怎么样审视信念?
你要知道,无论多么稳定的信念,都是可以被审视了,当你能够审视自己的信念的时候,它就不会那么重要了,它马上可以作为一个普通观点,来接受你的批判,如此一来,我们才能站在公正的角度,让自己更接近真实。
这会让大部分人觉得非常艰难,因为动摇信念,相当于动摇了自我认同,可是我们为什么还要这样做呢?
因为:你坚信的,未必就是对的。
批判性思维就是一个贴面无情的检察官,它不负责照顾你的玻璃心,而是帮你变得更加清醒和明智。在你的信念和世界真实的面貌之间,它帮你选择了后者。
批判性思维,是帮助你公平地看待自己,看待世界,从而获取更大思考自由度。
我发现在接触批判性思维课之前,我就拥有很好的批判性思维基础,只是没有这么系统的学习过而已,以前的我,很难相信别人的一面之词,比如别人说刮痧可以减肥,可以养生,可以治病,我从来都不信这些;广告里说某某药物可以治疗脚气,我不信,我会花大量的时间去搜集资料,去知乎上付费听live找答案,然后从大量的答案中搜集到最适合自己的药物。
所以,我们不仅要审视那些是信念,还要区分信念和骗局的不同,如果一个人把某样东西说成信念,先看他自己用不用,自己信不信,自己行动不行动!
那么我认为的就一定正确吗?不一定!我的观点和信念不代表我对,但是在我现有的知识储备下,来用批判性思维评判一个观点是否自洽,至少能帮你过滤掉很多骗局。所以,运用好批判性思维的前提,还是要建立在自己有庞大的知识储备的基础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