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了一个有意思的论调。
说张仲景写伤寒论的年代,战乱四起,居无定所,人的活动量都特别大,所以那个年代的人大多是“阴虚而阳实”。
当代社会却恰恰相反,我们的体质多是“阴实而阳虚”。
临床症状多为肚子凉、怕冷、容易累等等,这都是阳气不够的表现。
如果平时又自制力差,贪凉食凉,会加剧阳的不足,坐实“阴实”体质,以后会容易长各种结节、肿块。
同时,当代人如今看重的、追求的都是“阴”的东西,而不是“阳”的东西。
比如,相亲时最关注的是对方美不美、帅不帅?是否有钱?是否有房有车?等等。
而这些我们在意的、我们能感知到的,都是“成形”的东西,都是“阴实”。
至于对方品性如何、灵魂如何,这些无形的、属于“阳”的东西,被我们忽略了,或者说,我们完全没有能力去感知到它们,更谈不上弄懂这些虚无缥缈东西的价值——这也恰恰再次佐证了当代人“阳虚而阴实”的体质。
结论是:
1、要培养自己感知“阳”的能力,兼顾精神世界的精彩。
2、阴阳平衡,阴平阳秘,才是历代人治好病及养生的关键,更应是人类追求的永恒主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