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教师
北大清华丢失了一群好学生,乡村却迎来了一批好老师

北大清华丢失了一群好学生,乡村却迎来了一批好老师

作者: westeRR | 来源:发表于2017-09-10 03:09 被阅读0次

    在中国农村中小学,有这么一群老师,他们现在大都四五十岁,没有上过大学,更没有接受过专业师范教育,每个人却又或多或少会画素描、拉手风琴、打篮球。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中师生。

    父亲和姑姑也是中师生,每次谈到这个话题,他们都会很自豪的说:那时候只有最优秀的学生才能考上中师

    20世纪80年代,国家为了大力发展农村小学教育,将中等师范学校的招生对象提前至初中毕业生。中师生上学不交学费,毕业后工作 包分配,还能得到干部身份,在这种政策的影响下,中师的录取分数线屡破新高,甚至好几年都超过重点高中分数线。因为上学免费,毕业能“吃皇粮”,当时最优秀的初中生毕业生,绝大多数都选择去了中师,尤其在农村,中师考不上的才会去选择读高中。

    父亲认识五线谱,会拉手风琴,会打篮球,写的一手漂亮的钢笔字。当我详细了解后才知道,这些技能都是20世纪八十年代中师生们的必备技能。当时的中师非常重视教学基本功,试图把每一个学生都培养成能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能写一手好字,能弹会唱,能写会画,多才多艺,全面发展,具有扎实基本功的合格小学教师。

    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从小学到大学,我们都在谈素质教育,但真正的效果,在我看来倒还不如三十年前的中师。因为没有升学的压力,中师实施全科教育,根本就没有主科和副科的区别,每一科都是主科,除英语之外,语文、数学、物理、化学、历史、地理、生物、音乐、美术、体育都要考试。父亲说,当时的中师教育就是要用有限的资源培养出一个什么都能教的农村老师,语文数学自然不在话下,音乐体育美术这种课也要会上,思品自然当然也要会。

    在我小学的时候,语文老师给六年级教语文的同时,会给四年级教数学,三年级数学老师会给六年级教音乐,完全没有一个专职教某一科的老师,都在互相交叉上课。我也吐槽过这种教育方式,但在当时农村师资缺乏的环境下,这算是最折中的办法。

    18岁的时候,我们还在台灯下为高考鏖战,而中师生却早已站在讲台上。父亲跟我说,他当时教的初中生,年龄跟他差不多,有的甚至还比他大。我无法想象18岁的父亲,面对一群年龄差距不大的学生讲课是一种什么样的场景,但我知道,他们这群中师生对乡村基础教育的意义重大。

    他们到来之前,由于长期受到政治因素影响,农村教育环境十分恶劣,甚至一度濒临没有教师的窘境。他们到来后,农村有了在那个时候水平不错的教师,学生们第一次听到手风琴的声音,第一次接触篮球,第一次学素描,很大程度上来说,是中师生改变了农村教育环境,就算到了现在,乡村教育中的骨干力量仍然是这些中师生。

    中师生对农村教育做出的贡献的同时,也是被政策和贫穷耽误的一代人。

    大伯是姑姑和父亲的初中老师,在他们的同学聚会中,大伯作为教师代表跟他们这一代中师生说“亏了你们这些中师生了,放到现在都是一代才俊”。姑姑也说,中师教育成就了一批人,也毁了一批人

    可能三十年前姑姑和父亲站在讲台上,听到当时成绩不如他们的同学,考上重点大学的时候,心情一定非常复杂。现在,如果再给他们一次机会,可能他们中很多人都会考上重点大学,接着在某个行业做出比现在更加突出的贡献。

    不过我想,在成为老师的那一刻,他们肯定是光荣的,他们收到了周围人羡慕的目光,收到了学生的赞赏。但在时间慢慢推移中,带给他们更多的是因为第一学历限制而不能更好发展的困扰。

    在国家对教师学历要求越来越高的要求下,中师学校的数量大幅减少:1998年我国有中等师范学校875所,1999年下降到815所,2000年下降到683所,2001年调整到570所,2002年430所,2003年317所,2005年244所。到2005年,中师教育名存实亡,宣告正式退出历史舞台。

    为了弥补自身学历的缺陷,八十年代的那一批中师生们又在时隔十多年后拿起书本,自学考大专,然后再考函授本科学历。姑姑说,她们那一代中师生考取文凭的路非常艰辛。我也朦胧中记得父亲当时为了考试常常复习到深夜。

    然而在现在唯学历论的体制下,不管你函授的本科学历来自哪个重点大学,中师生们的第一学历成了限制他们的枷锁。评奖评优会考虑第一学历,职称的晋升也会考虑第一学历,甚至连选教师系统的人大代表也会考虑第一学历,中师老教师们只能干瞪眼。

    三十年前会被学生称赞、羡慕的中师老教师们,如今站在讲台上可能会因为不会用PPT,不会用好玩有趣的方式讲课而受到学生的怀疑。

    国家不断呼吁“下得去、留得住、教的好”的乡村老师,用优质的扶持政策想方设法鼓励师范院校毕业的学生去发展乡村教育事业,但去乡村任教的师范毕业生比例却微乎其微,乡村教育中的中坚力量仍然是这一群如今受到各方压力的中师老教师。

    没有丰厚的物质条件,没有优越的办公环境,就这么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站在讲台上,把自己的全部青春奉献给了共和国的乡村教育事业。

    如果你曾遇到过中师毕业的教师,请记得他们本有机会去重点大学读书,却因为各种因素留在了乡村基础教育一线,撑起了乡村教育的一片天。

    感谢为乡村教育奉献一生的中师教师!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北大清华丢失了一群好学生,乡村却迎来了一批好老师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apwj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