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然姐的成长,最让我们觉得走了弯路的就是她兴趣班的选择,她上了很多种兴趣特长课,最后都半途而废,我多次在反思,我们的选择是哪里出了问题。
在学习力教练赵周老师的这本书《如何培养孩子自主学习力》讲到了孩子必须终身养成的其中一个习惯叫坚毅力,看到这部分,我找到了我们错误的根源。
赵周老师说父母往往把“永不言弃”“挑战自己”“主动积极”,当成一种精神,精神就是一种上限,它很难坚持;如果当成一种需要纠正的态度,那就要反复强调奖励和惩罚,但不总是有效;
只有把坚毅力当成一种习惯去培养让“永不言弃”“挑战自己”“主动积极”内化为孩子的性格特质,成为人生的底层逻辑,成为他漫长人生要做的无数个选择的根本依据。
坚毅的人一般会有的表现:
只要设定了目标,就要达到(不会中途改变目标)。
只要开始一件事就要完成(哪怕已经失去了兴趣)
遇挫折或气馁时继续努力(想放弃时凭意志力持续)
能长久投入一个项目(小孩子能持续几周,大孩子能持续半年以上)
然姐上的第一个班就是舞蹈班,她开始上挺好,一个月之后开始不断抱怨太累太苦,后来舞蹈班搬到很远,于是又选了一个很有名望的老师但极其严格。
在那里然姐的抵抗情绪更大,尤其是老师十分严厉批评孩子不留情面,我当时就想退出,我的理由是为了让孩子学一样技能,但让孩子丧失从心底的自信就不值得。
张先生有不同的意见,他说好不容易碰上一个好老师,再说孩子也需要去适应不同类型老师的风格,我们也没有办法保证他以后碰到的所有老师都很和善,他她需要去适应。
那个时候我认识很多讲亲子关系教育的大咖,关于这个问题我咨询了好多次,观点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是及时止损,一方面是培养坚韧力。
我们在犹犹豫豫之间大概呆了有一年才退出,然姐从很小就觉得自己好多事不如别人做得好,我常常想可能和我们错误的选择有关。
但更要命的影响在后面,之后然姐尝试了大提琴、唱歌、画画、打羽毛球、体能训练、都没有好好拿到结果,大概都是学了两个月之后开始觉得枯燥,不想坚持。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误导了我们,总以为要找到兴趣,孩子才能学好。
但实际上光有兴趣是很难坚持的。
再来反观一下爱因斯坦所说的兴趣,爱因斯坦1900年大学毕业,未能留校做助教,两年后才谋到一份专利局的工作,无论待业还是做专利培训员期间,从来没有停下研究让他着迷的物理,直到1905年连续发5篇论文,他的能力才被看见。
所以爱因斯坦在5年时间做一件事,不是工作,也不为名利,直到实现目标,这显然和我们平时所说的“兴趣”是有区别的,我们应该称之为“热爱”。
在这本书里说孩子最开始学习新技能,一般入门课都不难,但几周之后,技能训练要强化新的神经连接或训练新的肌肉记忆练习强度上升,于是就会痛,就会累,会枯燥,会沮丧,他就会说没兴趣了。
关键就在于这个阶段,这是技能突破和兴趣深化的关键期,只有挺过去才能将兴趣升华为热爱。
所以我们需要从小培养孩子,找到热爱的能力。
大概是三年级之后我们开始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于是选择了钢琴和网球,并下了死命令,无论觉得多么没有兴趣,都得坚持到初中毕业。
回过头来我现在反思,要给孩子选兴趣班,首先是谨慎开始,随意的试错也会给孩子带来压力;其次要选择一个能激发孩子兴趣,能培养孩子有坚毅力的老师。这个非常关键,如果暂时没有找到这样的老师,可以选择不开始,继续去找。
等现在到老二,我们非常谨慎的没有开始让他学很多,而是不断的去观察和询问他的兴趣。
开始学习钢琴是因为找到一位非常有耐心、性格也温和的老师,水平也很好。
老二学钢琴就和这本书你说的规律一致,老师表扬他的接受能力好,记谱子能力强,但是一个月之后,他就开始不断抱怨对钢琴没有兴趣,我们接纳他这个想法,但是从没有退缩,该练习就得练习,现在半年过去了,他也知道没有办法逃避,也不再说没有兴趣的事儿了。
关于踢足球,老二天生不是那种协调能力和爆发力很强的人,但我想他通过足球有一些户外运动,并能和其他孩子在碰撞中变得更加坚强,他也有一段时间说没有兴趣不想去,在里面也像个打酱油的,坚持了半年之后,发现他的兴趣越来越浓厚,也愿意开始卖力去踢球。
赵周老师也说到另外一点,如果坚持了半年,仍然是有苦无乐,就说明命中无缘可以退出,无怨无悔。
这一点也是我走过的弯路,过了一段时间,还为了所谓的坚持在坚持,也会损伤孩子的自信心,所以关于跳舞,当时的坚持决定就是错误的。
所以为孩子选择某一个兴趣特长,谨慎开始、严格筛选老师。
达到这两个要求之后,这孩子从最开始的热情减退,开始抱怨时,鼓励孩子度过关键期,鼓励他养成坚持的习惯,如果幸运,就可以进入更高阶段的目标,刻意练习,就能将兴趣转化为热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