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育儿路上,我们一起走心理亲子教育
有关孩子“兴趣班”,看这一篇就够了

有关孩子“兴趣班”,看这一篇就够了

作者: 晓达亲子情商疗愈 | 来源:发表于2017-12-14 18:16 被阅读62次

    时下,有关小朋友的“兴趣班”,无论是种类还是数量,多得数也数不清。

    特别是家有上幼儿园的孩子,妈妈们只要聚在一起,开口不到三句话,基本就会问起对方孩子:“都报了哪些班呀?”“在学些什么呢?

    “别人报了,我们也不能落下。”是爸爸妈妈心中的恐惧

    “给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是爸爸妈妈心中的美好心愿

    两者,就只能取其一吗?

    跟着报了“兴趣班”,孩子的未来就所向披靡了吗?

    如何有选择地报 “兴趣班”,才能让孩子得到健康、充分地发展?

    相信看完今天的文章,对于选择 “兴趣班”,您将会有一个全新的认识。

    01“报报报”的背后

    1.“随大流安全”的集体潜意识

    中国的历史原因,让大家形成一种 :“随大流安全”的集体潜意识

    因为在过去 : 标新立异、独树一帜,那都是很有风险的事情 !

    “枪打出头鸟”说的就是这个。

    大家都穿这个款式的衣服了,那我也买一件;

    大家都看这部电影了,那我也去看一下;

    大家都给孩子吃这个牌子的奶粉,那我也买吧!

    更何况是关系到孩子未来的“兴趣班” ?!

    绝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很多时候,当被问起 “为什么要选择做一件事”的时候,那个人往往会用很茫然的眼神望着你: “啊?大家不都这么做吗? ”

    “大家都这么做”就是全部的理由!

    因为我,不是一个人!

    即使有问题,要错大家一起错!

    2. 缺乏“探究”精神

    您对别人报的这个“兴趣班”足够了解吗?

    别人为什么报了这个兴趣班?

    这个兴趣班:

    特点是什么?

    教学形式是什么?

    教学目标是什么?

    老师具有怎样的资质?

    教学成果又如何?

    您对自己的孩子有足够的了解吗?

    孩子的个性特点是什么?

    气质类型是什么?

    兴趣爱好又是什么?

    您对自己的“育儿理念”足够清晰吗?

    您想让孩子成长为一个怎样的人?

    拥有怎样的人格?

    拥有这样的心智?

    拥有怎样的能力?

    你是否思考与确认过 : 当下的选择与做法,究竟是有利于,还是阻碍到孩子朝着这个目标愿景发展?

    3. 不相信自己

    喜欢选择“随大流”的人,普遍对自己的想法不够自信。

    ~ 其实我也有过犹豫的。可别人都这么选,一定有他们的道理吧!

    ~ 究竟理由是什么呢?

    ~ 呃......不太清楚?

    ~ 你了解过,研究过吗?

    ~ 研究有什么用,又不敢和大家不一样,否则出了问题谁负责?

    在做出一种选择的时候,“跟随者”们多数是盲目的。

    因为他们 :

    害怕“被留下”

    害怕“一个人”

    害怕承担因为自己选择失误,所造成的后果 !

    因此,

    即使有疑虑,也绝不愿回头 !

    明知是火坑,也坚决往里跳 !

    然而,却没有人意识到 :

    其实“随大流”同样也是一种选择。

    为自己的选择承担后果的,终究,也都还是自己 !

    02 “报报报”究竟给孩子带去了啥

    1.损害亲子关系

    身边遇到一些家庭,亲子间的冲突,很大一部分来自于"兴趣班"。

    孩子不愿上,家长非逼着。

    家长认为:那是为了孩子好,为了孩子的未来,于是,催得心安理得。

    在面临此类亲子矛盾时,爸爸妈妈大多抱有一种宁肯自我牺牲的“英雄主义”的思想:只要是为了孩子的未来,我宁可孩子讨厌我,即使破坏亲子关系也在所不惜。

    然而,他们却不曾了解 :

    对孩子而言,重要的不仅仅是掌握知识。

    与人的情感沟通,特别是和爸爸妈妈之间,亲子间的情感连接,直接会影响到孩子爱的能力,未来家庭的幸福。

    2. 损害孩子的学习兴趣与动力

    有的孩子喜欢搭积木,一搭就是大半天;

    有的孩子喜欢看书,看得吃饭喝水都顾不上。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是遇到困难时,激励人们坚持下去的根本动力。

    然而,大家似乎进入了这样一个错误的“思维定式”: 学习,必然是痛苦的。

    相当一部分家长,由于自身父母同样不善引导,都曾经有过痛苦的学习体验。于是,形成了这样的思维定势。

    同样地,这种强烈的信念,也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到孩子。

    一旦孩子也继承了“学习是痛苦”的信念,那么就很难对学习产生直接兴趣。对孩子而言,学习的唯一理由就是“为了让爸爸妈妈满意”而已。

    可想而知,当孩子学习的唯一动力成了爸爸妈妈,说多么可悲的事情。

    那些孩子上学以后,爸爸妈妈整天追在屁股后面累死累活,承担着原本应当孩子自己承担的学习责任的父母,正是当初“破坏孩子学习兴趣”的做法,所酿成的苦果。

    追求卓越、自我实现,本就是一种本能的需求,每个人都是这样,包括孩子。

    如果孩子不愿意,那么:

    会不会因为这个“兴趣班”本身的教学方法、教学形式存在不符合孩子心理发展规律的地方?

    孩子的个性特点,和这个“兴趣班”有不太适合的地方?

    在发生问题的时候,为什么习惯于去质疑孩子,而不是去质疑兴趣班呢 ?

    3. 空闲“内存”不够,影响孩子心智发育

    孩子的思维,大多是天马行空的“发散思维”。

    比如,被问起“砖头可以做什么”时:

    成年人的回答可能是唯一的: “造房子”;

    但如果是孩子,他们或许会有各种各样的答案:

    “可以当板凳”

    “可以当小动物们的床”

    “可以顶在头上当皇帝的帽子”

    “可以当做笔,在地上画画”

    ……

    是的!

    一个人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发散思维”是分不开的。那是孩子一生的宝贵财富。

    一听到别人报了某某兴趣班,就心急火燎地跟上的那些家长,一般比较焦虑,而且功利性较强。

    他们往注重那些 看得见的 “成果”:

    这次孩子学会几个字了?几个单词了?会弹几首曲子了?

    孩子学的这些东西,对考入好的学校、好的班级有没有好处?

    孩子学的这个特长,以后升学能不能加分?

    . . . . . .

    于是,他们会更倾向于选择那些 “知识灌输型” 兴趣班。

    而知识的学习,更偏向于“聚合思维”,过早地让孩子进入到知识层面的学习,会阻碍孩子的发散思维,阻碍孩子创新思维的发展。

    孩子的头脑就像一部电脑,里面也有“内存条”。

    当孩子的空余时间被“兴趣班”塞满,那么他就没有多余的内存来“运算”,来进行总结、记忆与运用了。

    03 如何科学理智地选择“兴趣班”

    最后,来聊一聊大家最关心的,关于“兴趣班”的选择问题。

    不是不要报,而是要用心选!


    1.重形式

    首先,我们在选择兴趣班的时候,要考虑到孩子的个性倾向,考虑到孩子心理发展规律

    可以带孩子去参加一些体验课,然后询问孩子感受。

    同时,爸爸妈妈也可以在旁边观察课程的设置。

    比如 : 孩子的注意力集中时间比较短,所以面向孩子的课程,需要有 : “单位时间短,重复性高” 的一个需要。

    比如,一些爸爸妈妈会觉得学乐器,那就要一对一的好。

    其实未必 !

    在日本拥有60多年的“雅马哈音乐课程体系”,就是充分考虑了孩子们的年龄特性,他们幼儿期的课程体系以“小组课”为主,课程设计完全遵循孩子“听,唱,弹,读”的 认知发展规律,主张让孩子 在合作中快乐学习,深受孩子们的喜爱。

    另外,家长也需要了解,很多东西不是越早学越好。

    比如说:钢琴,一般六、七岁以后,孩子手的力度才适合弹奏标准的钢琴。

    如果盲目跟风,孩子很容易因为手指力度不够,坏了手型,因为被要求做“超过自己现有能力”的训练,而打击了兴趣,得不偿失。

    这些都需要向老师提前了解清楚。

    设计出适合孩子发展规律的课程,是老师们的职责所在。

    作为爸爸妈妈,完全可以和孩子一起挑选一个既能激发孩子兴趣,又能够长时间地保持这种兴趣的“兴趣班”。

    有的时候,不是孩子不感兴趣,而是枯燥的课程形式慢慢磨灭了他们的兴趣。

    2. 重基础

    曾有一位妈妈咨询过这样的困惑 :

    她有两个儿子。

    大儿子小的时候,她曾经给他尝试过钢琴,可学习了一段时间之后,他才发现不喜欢,后来又尝试了爵士鼓,结果大儿子又不喜欢……

    于是,这位妈妈因为失望,打算彻底放弃对小儿子报名 “兴趣班” 的想法。

    这位妈妈说 :“那么多的兴趣班,那么多乐器,我总不能每一样都让孩子去尝试,有没有什么标准可以让我参考?”

    其实,孩子比较小的时候,可以先选一些基础性质的课让孩子尝试。

    再举一个学习音乐的例子。

    音乐,相对于具体乐器来说,是一个比较基础,比较大的范围。如果选择单一的乐器让孩子去尝试的话,失败率可能会很高。

    学习乐器,都离不开音乐,离不开乐理。

    当我们还不确定孩子喜欢什么的时候,可以引导孩子参加一些音乐课程的学习,等到孩子在音乐课上对各个乐器的音色、表现特性了解之后,这时候孩子头脑中才会有概念,由此作出的选择坚持下去的概率就会高。

    同时,具有一定音乐基础的孩子,学习乐器的进步也会比小孩子要快。

    “雅马哈音乐教育体系” 就十分注重:幼儿期孩子的基本音乐素质的培养,在他们的课程体系中,对于学龄前儿童,一般都是些重体验重素质重合作的音乐课。

    3. 重能力

    世面上的兴趣班,主要分为两类:

    一种是:知识灌输型;

    一种是:能力培养型;

    根据之前的说明和分析,大家都已经了解“知识灌输” 对于孩子现阶段心智发育、发展的一个弊端。

    “能力”说到底就是:一个思维,一种问题的解决,一种超越常规知识经验的简单运用,产生属于自己的、新的解决方案。

    一个人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思维能力,是一种需要从小培养的思维习惯。

    一旦孩子过早习惯于“已有知识经验”的使用,便会形成一种思维定势,造成认知的狭隘,阻碍其创新能力的发展。

    ​举一个形象而又简单的例子:

    大家有没有想过“画匠”和 “画家” 的区别在哪里?

    “画匠”,只不过是按照设计师的图纸(什么地方画上什么颜色)把已经设计好的东西画出来,是 一种没有思想的简单劳动。

    比如:那些马路上画广告牌的美工,他们都属于“画匠”这一类。

    而“画家”,他们拥有自己的思维与创作能力。他们可以为了表达某一个情境,设计出属于自己的画面。

    两者间的价值,有着天壤之别!

    如果说,重视 “知识灌输” 而疏于“能力培养”,那么即便由于现有考试制度的局限性,孩子还能够获得比较好的成绩,当他们一旦踏入社会,来到工作岗位,他们能为这份工作贡献出多少自身价值,都有赖于他们自身的能力。

    用人单位最看重的,是招聘的这个人:

    能够解决怎样的问题?

    给公司带来多少价值?

    创造多少财富?

    而不仅仅是:

    TA 学历是什么?

    TA是否毕业于名校?

    TA 的在校成绩如何?

    放眼望去,在我们身边:“本科生” 领导 "博士生" 的情况,也并不稀奇。

    所以,爸爸妈妈必须要有一个长远的目光,要把目光放到孩子的未来:未来的工作、未来的就业、事业的发展,而不仅仅是读书阶段的 “成绩” 而已。

    在这里,又要再次提到 “雅马哈音乐中心”,他们着眼于孩子音乐综合素质的培养,他们的教学目标是:能够让孩子具备 “玩音乐” 的能力,而不是简单地照着谱子弹奏。通过掌握一些“和声”“音程”之间的基本规律、关系,鼓励孩子自由创作。

    他们有一个叫做 “JOC” 的少年原创音乐会,音乐会上所有的曲目,都是出自于七八岁,甚至于五六岁的孩子的创作!

    因为笔者曾经作为一名日语翻译的身份,在雅马哈音乐中心担任过工作,深度参与过他们的教学,对于他们的一个教学思路、目标、形式十分了解,所以在本文中多次使用了“雅马哈音乐中心”这样一个例子,为大家进行解析。但绝无广告之意。

    同时,我也相信在其他地方,也一定有像 “雅马哈音乐课程体系” 那样,在注重孩子兴趣能力认知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设计出来的兴趣课程。

    分析了那么多,最后还是想提醒各位爸爸妈妈:

    任何时候,都不要放弃自己的选择权!

    从来就没有“被迫的无奈”,只有自己选择放弃。

    无论何时,您都拥有这样一个选择,那就是:相信自己,相信自己的判断!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有关孩子“兴趣班”,看这一篇就够了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atlw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