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系原创首发
二、古典诗学情志观流程
(一)先秦时代:“言志”说
总之,先秦诗学的“言志”说,其视角是社会学的,根本没有把诗歌的情感性质与抒情功能放在视野之内。所以,如果说《尚书·虞书》所提出的“诗言志”的“志”包括了情感,那只是就诗歌的实际而言,并不是对先秦诗学主导观念的明确表述。朱自清《诗言志辨》说:“‘志’的基本内涵是‘怀抱’”,“这种志,这种怀抱是与‘礼’分不开的,也就是与政治、教化分不开的”。这种解释符合先秦诗学的主导观念。
近年有学者指出:荀子所说的“诗以道志”,虽是对前人“言志”说的强化,但已“从文献《诗》的接受转向文体诗的创作”,“他以有别于议论文章语言的几种新文体来表明自己奉行‘圣人之道’的志向”;而与荀子同时代的屈原《九章·惜诵》所说的“惜诵以致愍兮,发愤以抒情”,则是在南方正式出现“抒情观念”,此后便与荀子所强化的“言志”说一起“成为中国诗学体系建构中两个基本观念”;“汉代的《诗》学极力巩固和发展‘言志’说,而《乐记》则有限地肯定了‘抒情’观念”,这是颇有道理的。我们想补充的是:首先,荀子以思想家兼艺术家的素养,承认《诗经》的文献价值,同时又意识到诗歌的文体特性,因而赋予“言志”的“志”以情感内涵,从而有形无形地影响后人的诗学观念(如《乐记》和《毛诗序》)也合乎情理。但他并不是明确的理论表述,因而难以在逻辑上与“言志”说区分。其次,屈原的“发愤以抒情”,只是创作动机的诉说,与一些《诗经》作者的自白如“心之忧矣,我歌且谣”“君子作歌,惟以告哀”等并无二致,因此也很难说是与“言志”说相对的诗学观念,至多是“抒情”一词的最早出现或“抒情”观念的萌芽。
注释:
一、明诗
大舜云:“诗言志,歌永言。”圣谟所析,义已明矣。是以“在心为志,发言为诗”,舒文载实,其在兹乎!诗者,持也,持人情性;三百之蔽,义归“无邪”,持之为训,有符焉尔。
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昔葛天氏乐辞云,《玄鸟》在曲;黄帝《云门》,理不空绮。至尧有《大唐》之歌,舜造《南风》之诗,观其二文,辞达而已。及大禹成功,九序惟歌;太康败德,五子咸怨:顺美匡恶,其来久矣。自商暨周,《雅》、《颂》圆备,四始彪炳,六义环深。子夏监绚素之章,子贡悟琢磨之句,故商赐二子,可与言诗。自王泽殄竭,风人辍采,春秋观志,讽诵旧章,酬酢以为宾荣,吐纳而成身文。逮楚国讽怨,则《离骚》为刺。秦皇灭典,亦造《仙诗》。
二、辨骚
自《风》、《雅》寝声,莫或抽绪,奇文郁起,其《离骚》哉!
…… 固知《楚辞》者,体慢于三代,而风雅于战国,乃《雅》、《颂》之博徒,而词赋之英杰也。
…… 故《骚经》、《九章》,朗丽以哀志;《九歌》、《九辩》,绮靡以伤情;《远游》、《天问》,瑰诡而慧巧,《招魂》、《招隐》,耀艳而深华;《卜居》标放言之致,《渔父》寄独往之才。故能气往轹古,辞来切今,惊采绝艳,难与并能矣。
赞曰:
不有屈原,岂见离骚。惊才风逸,壮志烟高。
山川无极,情理实劳,金相玉式,艳溢锱毫。
三、屈志与返志
赞曰:
民生而志,咏歌所含。兴发皇世,风流《二南》。
神理共契,政序相参。英华弥缛,万代永耽。
——以上皆出于《文心雕龙》刘勰
从刘勰的著述来看,近代学者们避“ 神理共契”不谈,只说“ 政序相参”。对于“ 春秋观志,讽诵旧章”视而不见,虽有教人务实之意,实则屈民心志。
诗义无邪,本由民心生,咏歌所含。不与民独立,则诗歌就会掺杂过多东西:惘道而狎技。这类诗歌还算不算是诗歌姑且勿论,但从民自身的角度来看,追求自由和独立是民心之所愿,这种愿望并不随着时代和教化的变化而消失。
故说:有屈志者必有返志者。
刘勰是南北朝宋、梁时期的文人。他曾说过:
“ 世历二汉,朱紫腾沸。芟夷谲诡,糅其雕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