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5月29日一个热门微博就提到湖北一个2岁小女孩因为父母疏忽,手腕系着的安全牵引绳被电梯夹住,电梯启动后女孩被吊起,悬空挂在门上2分钟,幸好被救出。
孩子夹在电梯.jpg这次的女童还算幸运,但之前因父母教育不当,导致孩子跳楼轻生的惨剧不断见诸报端,看到那么多鲜活的花季生命陨落,谁都会痛心不已。
正因为各种家暴、遗弃、意外的频繁发生,针对父母的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
最近全国政协委员、天津市南开区政协副主席许洪玲建议,颁发“合格父母”上岗证随小学生档案入学。此外,还要加强准父母的培训,在校内建设家长学校等等建议。
提议者动机很好,但很难落地。因为持证上岗必然需要有考核发证的过程。
首先,凡是涉及到考试必然考虑考试难度及通过率。
如果考试难度大,那么未通过的父母是否要重新复训?即便多次培训通过了,那么上岗证进入小学生的档案又意味着什么?会不会导致新一轮的歧视链,拿到“父母合格证”的孩子歧视没有拿到“父母合格证”的孩子,没有拿到“父母合格证”的孩子会不会受到老师的特别关照?
如果难度低,让绝大多数人通过,就会流于形式,而形式主义是我们最不缺乏也是最不愿意看到的。如果严格父母必需持证上岗,这样的证只能流于形式。形式的东西,往往没有实质性的作用。雷声大雨点小,最后草草收场。
其次,即便是找到一个合适的平衡点,难道考试能够区分合格和不合格父母吗?
理论上温柔而坚定,大多数父母都知道,但真正能做到的很少。做不到有时不是动机的问题,而是现实情况很多不允许。
中国6亿人每月收入1000元.png持证上岗会导致手段变为了目的。
02
虽然父母持证上岗提案现在未必可行,但这个提案带来的对家庭教育的重视还是很有积极影响。
很多父母也是第一次做父母,但没有认知、能力、时间来教育和保护孩子。
有专家专门指出,针对孩子即将入小学的父母开展社区“家长课堂”或“家长教育指导工作室”。
很多学校已经开展了各种各样的家长教育课堂。
儿子小学的班级群里,老师就推送了华东师范大学的家庭教育专家王大龙的父母情绪教育课程,听完就挺有启发。
好的教育避免问题发生,不是为了解决问题。往往等到孩子的问题发生了,父母再行动就晚了。
父母在处理孩子的问题之前,要先处理好和自己的关系,和伴侣的关系,后两者是最终解决孩子问题的前提。
先搞定自己,再影响伴侣,最后联合伴侣洞察孩子需求,帮助孩子。
当孩子出于不同的情绪,如喜怒哀惧,父母扮演的角色各不一样。以孩子的愤怒为例,孩子愤怒往往是因为需求没有满足,他需要守护自己的权益。
父母扮演的角色就是倾听者,了解孩子背后动机,保持对孩子问题探究的好奇心。在听孩子说的时候,需要停下手中的事情,从内心出发和孩子建立链接,也就是专注地看着孩子,体会他的感受,让孩子能够把的动机充分地表达出来。
除了学校、社会提供的教育机会外,父母需要主动寻求学习成长的机会,主动寻找专业人士的帮助。
培养一个孩子需要学习许多知识,光靠自己摸索,不是不可以,但容易错漏,如果有专业人士持续地给家长提供育儿科学知识,带家长跳出自己的视角来看问题,可以更有效解决那些带来困扰的“顽疾”。
即便是家境一般的父母,给不了孩子太多的物质投入,但也可以做到给孩子更多的陪伴,营造和谐家庭氛围,让孩子有安全和归属感,这和金钱关系不大,和父母的心在哪里有关。
当父母不是生下来就完了,不是简单地应一句爸爸、妈妈就好,要使出浑身解数解决孩子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和孩子一起成长。
要求父母持证上岗,操作难度大,但是帮助父母学习成长,确是势在必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