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鲁迅先生的安排,阿Q的生命终止于1922年的新年元旦之前,即使活到那天意义也不大。
“新年好”三字中,有祝福、有期盼,阿Q呢?
男女之事断了念头;加入革命党?假洋鬼子不准;风高月黑时打家劫舍,没了那个胆。远离未庄的直奉之战、北伐出征和他有什么关系?溥仪大婚,越扯越远…
赵秀才可以去上海、假洋鬼子可以去湖北或广州,阿Q只能继续做他的“虫豸”。如此看来,主人安排他“大团圆”也不算太委屈,本应泰然,况且站在没有蓬的车上,有一班背着洋炮的兵和团丁前面开道,在城中巡游”豪气”一场。更重要的是,百年过后不时为人们所提起,或当作哈哈镜,新人旧照。
国人自1913年有了新年元旦,阿Q经历了八次,他的《正传》中没有一次记录。
鲁迅在《过年》中交代的很清楚:“悲愤者和劳作者,是时时需要休息和高兴的”;又说:“我不过旧历年已经二十三年了”。这篇文章写于1934年,向前推二十三年,正好是发生辛亥革命的1911年。
如此看来,阿Q没有在任何节庆出现,和“整年的悲愤、劳作的英雄们”没有休息和高兴的机会与条件有关。
1921年阿Q终于见到跃身而起的机会,却被“拉了出去”,只能在押赴刑场的路上发出“过了二十年又是一个……”的壮语。
另一个原因是鲁迅本人对节庆就不那么热心。许广平曾说:“向来,我们无所谓元旦,也无所谓节日的……总是随随便便地读过了。”
先生为什么不热心节庆,他自己的解释是:“中国的可哀的纪念太多了,这照例至少应该沉默;可喜的纪念也不算少,然而又怕有‘反动分子乘机捣乱’以大家的高兴也不能发扬。几经防遏,几经淘汰,什么佳节都被绞死,于是就觉得只有这仅存残喘的‘废历’或‘古历’还是自家的东西,更加可爱了。”
说到改阴历为阳历,设定元旦节这件事,要感谢孙中山先生。据说他当年非常坚持,到了不改阳历就不就职的地步。这个提案在各省代表会议通过是1911年12月31日,第二天孙先生宣誓就职大总统。
伟大的先行者的坚持不仅是为了完成“驱逐鞑虏”的目标,而且是先进国家学习的举措。试想,某晚十点,今天我们若与域外人对话,说此时为二更天(晚9时到11时),对方一定迷惑地举头望明月,低头看手机。
元旦成了新年,旧历新年怎么办?袁世凯执政时期,曾有人提出设立四个节日:阴历的春节,端午的夏节,中秋的秋节,冬至的冬节,并且这四天各放假一天。最终袁世凯只同意了春节,从此就有了春节这个名字。
1928年北伐成功,蒋介石“秉承先总理遗志”,从1929年开始只过阳历新年,废除春节,警察像今天一些城市禁止燃放烟花爆竹那样忙碌,拜年、卖农历都是违禁行为,直至1934年才停止干涉。
文革中的1967年,国务院发出应“广大革命群众的要求……一九六七年春节不放假”的通知,有的家庭初一全家举着“红宝书”向毛主席拜年,有的人出门与他人相见时,互道:“祝你见到毛主席”。
这是另话。
位于河南安阳的袁世凯墓。 牌坊上文革时期标语依稀可见。又及,“25日刚过,26日就来了。今天看到网上一条神点评:当今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12月25日与12月26日之间的矛盾。”—— 2019年12月27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