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侄女向我请教一项课外作业,题目是鱼类中什么颜色最稀少?面对这种开放式问题,我不免发懵,灵机一动反问她:“你有见过绿狗吗?为什么没有呢?”
实验表明,要想学习效果好,最佳方法是教会别人,因为你会被逼着整理思路,想尽各种办法让她领会。人懒如我,正好借花献佛,借此完成这份限制型作业。
不少城市青年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平时所识鱼类,颜色不外乎三种,清蒸色、红烧色和油炸色。可惜这个作业明显是问活鱼,没那么简单,好比大闸蟹在桌上红彤彤,煮熟前可不是这个颜色。
要提高说服力,我先想到物理学,你能见到蓝色,是因为只有蓝光从物体表面反射入眼,接着通过视觉神经被你识别。如果单单用双手捧出一把海水,它还会是蓝色吗?先有光,然后便有了色,一束光线在海水不同深度,表现各有不同。水浅处,我推测蓝色最显眼,因为大海表面在我们眼中反射蓝光,反过来,我推测红色最为隐蔽,因为波长关系红光容易被吸收。不妨回想一下彩虹,赤橙黄绿青蓝紫,红蓝是不是分别在两端?
理论很美好,现实很骨感。无论从品种还是数量,这个问题都复杂难解,生命何等壮丽恢宏,岂能以小人之数度大海之腹。一来鱼和鱼之间,不只是大鱼吃小鱼,捕食与被捕食,显眼和隐蔽不过是生存之一面,求偶繁衍和保卫领地也是生存本能,三刺鱼会变色,恰是一个生动案例,你看他离家越近,身体愈发鲜红,战斗力则愈强。再说鱼眼不比人眼,子非鱼,安知鱼之色?鱼眼中晶状体位置固定不能调节,近视远视问题多多。相比其它动物,其视锥细胞也不发达,不少对红色并不敏感,你瞧鲨鱼捕猎不是依靠血红色,而是依赖血腥味。
我试图另辟蹊径,从色素细胞来作答,这东西我们身上就有,黄白黑三种人实际差别很小,毕竟世上只有一种智人,如果经常被太阳晒,黑色素细胞会自动分泌某种物质,帮助我们抵御紫外线。我查阅教科书,鱼通常有三种色素细胞,黑色黄色红色,两两结合算来,又能表现橙色棕色褐色,生时色素按需在皮肤集中或散去,死后蛋白质不断分解,与其像光明女神蝶,常留着结构色,死后被作成标本,不如相忘于江湖。有些鱼身体各部位还布有发光器,并不散发热光,而是光冷色清,蓝光适合深海,绿光适宜礁岸,在漆黑海洋中,自成一道风景。至于余下颜色,答案或许就在其中。
听说上一辈在东海捕鱼,尚能遇见大黄鱼群,一时间海面上金光灿灿,又看海明威所记大西洋蓝枪鱼,野性蓝光直令老人拼死相搏,离现在这才几年光景啊。人若不爱惜此等美景,什么鱼都会变稀少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