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书接上回 自学英语阶段记录,之前有提到,我的人生转折事件之一,阅读了屋漏—告诉你外语学习的真实方法及误区分析,犹如醍醐灌顶!初步窥探学习之道!
原本预计这一次记录会在之前预定的第一二阶段结束后做个阶段总结记录的,但是这几天发生了一件事情!,可以说对我的计划造成一定程度上的影响!
这件事情的起因是,期末选课的时候,选到一门叫机器学习的课程,这篇课程的老师及其负责,在选课结束的时候就开始建群发资料搞预习什么的了(针对假期!)然后这几天在群里推了个网易云课堂公开课--吴恩达机器学习,老师推的东西肯定要看看的嘛!
这一看的结果是,我之前的计划被打乱了!
回顾一下
之前把外语学习初步分为四个阶段
阶段一:对日常用词建立反应,初识新世界!(沉默期)
沉默期,即光听光看,不用开口说外语!
这个阶段主要就是通过视频,音频等有声音的介质来自学,建立日常画面和声音的联系,以我现在来说,这个阶段非常重要!
宛如构建世界观一般的存在!
根据一个中文词语查字典,你能找到很多的个表达这个意思的单词,如果就此把其中一个或者全部表达这个意思的单词背下的话,你就会离开口说英语越来越远....
这不是危言耸听,在新形成一门外语基础搭建的时候,在表示一个物品(或抽象事件)的几个单词中,找一个自己喜欢的单词,然后每次联想到该物品的时候就联想到这个单词,优点是,你会表达了,缺点是用别的表达你就懵了
还是之前的例子,表示本人的用语:我、俺、老夫、老子、寡人、朕...
你觉得朕很好听,然后你就把本人 = 朕 !那别人说我怎么怎么样、俺怎么怎么样的时候你就不知道对方在说神马了!
很好!你说你把所有表达该意思的单词背下,且不说这有多难和人对记忆的遗忘性(输入法用多了提笔忘字熟悉吧!)有多严重,就算你能做到,那也不等于能交流了
对于这个,我印象深刻,看看字幕,单词全认识,但是单纯听对话的话,完全懵逼!这个是很正常的现象,因为大脑里根本没有对这些声音的反应,想到一个物品 => 想到中文 => 得出英文读写 ,这和 听到声音 => 联想到物品(概念) 是两回事!自己品吧!
简单来说,这个阶段就是把日常会接触到的和可能接触到的物品或概念建立一个声音的联系,和文字无关!和背单词是两回事!
建立这个反应最主要的是,画面和声音的对接,还有表达的选择(从多个表达本人的词中得知,我是普遍用法),比如介绍房子的时候会涉及
这个样子的是house,这个样子的是apartment,这个样子的是living room,这个样子的是kitchen,还有fridge、microwave、bathroom 、bedroom(不想插图,用这个样子表示,自己意会)
可以明显的看出,形容apartment的时候不是用“公寓”,而是用这个样子,为的就是不让自己把apartment和“公寓”这个中文建立联系,而是把apartment的声音和通过肉眼看到的这个东西和自己对这个东西的理解建立联系,这就是根本所在!
第一阶段的目的就是达到看到一个物品,内心能有响起一个声音,这就够了!因为这样听到这个声音,你内心就能反映出这个概念!
第一阶段不足以让你听懂对话,比如看一段关于介绍雨伞的视频(无字幕),界面加声音能让你知道,这里讲的是umbrella(表示声音),具体讲什么内容不知道,反正就是讲了一件关于雨伞的事情!
每天不用一个小时,大概2-3个月能基本达成!
有一件不得不讲的事情!那就是不要介意口音,什么英伦腔,美式啊什么的,无所谓!有条件的话,各种口音都去听听看!就像同是普通话,南方人(特别是香港人)和东北人的口音天差地远!但是这不至于让他们无法交流不是吗
阶段二:对场景建立反应和....大胆地说吧!
这个阶段的重点就是持续的接受可理解性输入
何为可理解性输入呢,简单来说就是不要老是听完全听得懂的对话,生词(就是听到却一点都没感觉的声音)保持在不超过对话的30%(理想状态)
层层递进,短对话,长度话,人物内心感想,讲话很快(几乎可以理解为两个人同时讲话),保持可理解性输入就好
以听懂对话为主,能模仿就一点点模仿(模仿他人讲话),慢慢来,不着急!
这里要提一些比较有意思的点,因人而异吧,中文讲话的时候把大部分是一句话和另一句话之间会停顿一下,但是讲英文的有些人(蛮多的)是不会在句子和句子之间停顿的
英文讲发音的书中有提到一个概念,叫意群,简单理解就是一个意群就是一个短语,比如 on the XXX就是一个意群,如果说中文是一个字的音一个字的音往外蹦的话,那英文就是一个或几个意群的音往外蹦,也就是所谓的连读!
他们讲话的停顿点呢,不在句子与句子之间,而是意群与意群之间,这就导致了习惯每句话之间停顿的你很难受!(四级听力的时候,完全不知道广播讲了几句话)而且有些人没到句子之间就连着讲过去反而在句子之中停顿一下!
其实这个很好理解!就是思路顺的时候讲个不停,脑子短路的时候停下来思考一下!
还有就是,有些人发音真的很怪(如果你一直听的都是电影的那套口音的话),比如有个女的把Student的音发的根String差不多,我愣听了很多次都没听出来讲是学生(后来看字幕才知道),多听才知道,各种各样的口音都会有的,所以你也不要纠结自己要模仿什么口音,无所谓的,别人能听懂就行
还有就是表达真的是多种多样,这也是为什么明明就是表达那个意思,你就是不懂得意思
比如,一个人问另一个人时间,那个人说:“ten to.”,我当时就懵了,什么鬼,字幕显示6点50,我当时表示还能这样玩的吗?大写的黑人问号
看下去才知道,后来的对话是,她们什么时候来,七点半
哦!是ten to seven!6点50!表达是非常灵活的!有太多这样的句子需要你在有准备的时候去黑人问号!
这里要特别指出的是,忌讳把听到的声音翻译成中文再去理解!前文讲过,就不探讨了
随着能听懂越来越多的对话,且多尝试模仿!慢慢地就会在潜移默化中学会讲英文了!重来没有和人(外国人)对过话,不代表不会讲,第二阶段完成,直接把你扔到外国你也能直接和人吹牛!
后期的话,可以尝试去了解一些外国的文化,比如外国的笑话翻译成中文一点也没感觉是个笑话,因为不懂外国的文化,比如英国和美国有很多用词的不同等等,可以尝试去接触文化,如果有出国的机会,又想和人大吹特吹,这是必不可少的!
第二阶段基本实现时能使用英语基本实现交流!生僻的词不会可以实现用英文(简单的)解释英文(难的),第二阶段永远不会结束!活到老学到老
每天不到一个小时,大概6-8个月基本实现!
阶段三:根据词根了解单词,建立词库,攻略读写!
据说英文词根有二百多个(我还没到这个阶段),日常用词中,以传统教学来说就是需要背的单词中,大部分是符合词根组合的,那少数不符合的英文原生词也会在第一二阶段中掌握
这个时候需要记下词根,背背单词,其实也不是背,记下词根后,看看两个词根组合的意思就好,就像看书那样理解理解,看看就行了,比如经典的蜈蚣,记住两个词根,何难?
centipede 蜈蚣(centi 一百 + pede 脚 => 一百只脚的动物 => 蜈蚣)
我记得 钟叔 说过,买本大的字典,轰轰烈烈的背它一遍,拜托!不要让我做这种听着就很累的事情!每天出一点点力,潜移默化中实现不是很好吗?老实讲,你也没有背过中文(单个字及其它的意思,像字典那样)不是吗
这个阶段,主要的目标是解决读写的能力
读嘛!背单量是基础,中国人作为使用象形文字的国家,应付看文章,简直不要太简单,想想你是怎么理解中文文章的,心里默念,然后理解!读英文文章也要有这个追求,看到文字,心里默念,理解(前期),想要做到像中文一样,一瞬间看到字就能不经思考的理解其中的意思,这需要很长的时间!毕竟外语不是你的主语言,做不到那么强大的!
这里特别指出的是,不要看到文章然后心里翻译成中文再去理解!
写嘛!
没什么讲究的单句的话,第二阶段过后的基本对于句子的逻辑没什么毛病,怎么说就怎么写就好了,主要就是句子间的逻辑
更深层次的就是美化你的文章了,平时说话时不会用到的一些修辞手法,当然我认为大部分人是不会有这个需求的,又不需要用英文写文章,而且用中文都写不出像,“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这样的句子,这些文学功底,中文你都不具备又何必为难自己呢?
不会写,做到看得懂和能模仿就好!
写不出“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还不允许我用吗,是吧
阶段四:用外语学习一项技术,用心感受中文的啰嗦吧!
英文的单词中有很多是专业领域内才会使用到的,像是一些病的名字,商业英语等等。这些词是生活中不会接触到的,除非你有那方面的朋友或者看方面的文章
这个阶段呢,说是学习英文,其实是让你自己通过网络学习外国的一些先进领域的知识
我是学编程的,编程中用到的很多东西都是基本都是外国的,固然,不会英文也有汉化是书籍,但是,那太慢了
想要学习新的知识,就要看懂新的技术,用英文的书籍,英文教学来学习新的知识,达到讲到一件事,用英文讲解没什么问题,用中文给人讲还要思考怎么讲,就是这种境界!
其实汉化有很多地方做的不够好的,还是看原文好!而且也能在外国的论坛装逼不是
这个阶段没什么好说,就是活到老学到老!
阶段记录
这也是记录的主要原因,前文提到,开始学习机器学习了,看了那个公开课老师的视频,发现是英文讲课的(毕竟是外国的老师),然后我发现,之前预定计划估计会被打破!现在是第一、第二、第四阶段都开始了,当然,每天用于第一第二阶段的时间还是不到一小时,但是感觉之前定制的时间内估计完不成一加二两个阶段!虽然我有十几年的应试教育英文基础,但是一二阶段加起来要大概不到9个月,我想用5个月初步实现的目标好像有点不知道能不能实现
但是我似乎也不太在意这个事情!每天都在进步不就好了嘛,是吧!又没规定我马上要出国!
不会压抑!不会像以前学习那样背单词,背了忘,忘了背的心累!能乐在其中,也有对成果的喜悦!就是我提倡的理想方法!不是吗?
欢迎留言探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