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正式组织在个体融入组织管理中承担了重要的中间人作用。那怎么样打造这个非正式呢?列举一些具体做法供大家举一反三结合自己的学校使用。第一个例子,每次来新人的时候,学校都可以搞一次迎新快乐会议,会议是由学校出面组织的主要是向大家正式介绍新成员。在这个会议上,所有的老人和新人都要上台作一个简要的自我介绍,而在这个自我介绍上。除了介绍自己的工作岗位,一定要介绍自己的业余爱好性格特点,等这些东西。供新人快速找到与自己性格或者爱好相同的人以便在会后更快地结成非正式组织,所以这是以正式组织来开头,非正式组织来结尾。适合规模比较小,每次来的新人也比较少的学校。
第二个例子学校可以专门辟出一个小房间里面放个咖啡机热水壶放点儿咖啡豆茶叶之类的,在摆上几把椅子,谁工作累了都可以到这里面喝杯咖啡喝杯茶,这就给新老师融入群体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场所,相互的寒暄和问询就会变得很自然。学校规模也不是很大,下次再来又碰上了一回生二回熟,可能比第一次简单的寒暄和询问聊的就会更加深入。类似的现在咱们大龙场所都禁烟那学校也可以搞一个吸烟区这肯定会成为一帮烟友的聚集地,不熟悉也熟悉了。以此类推学校还可以搞一间化妆室补妆,这也会成为非正式交流的重要场所。
第三个例子,求教券。学校组织的传统做法往往是采取师徒制让新老师快速胜任。我们在三分钟管理课,第一季当中也介绍过这种师徒制。师徒这可以让新老师一下子有了可以固定求教的对象,但是也有缺点,就是从快速融入整个团队的角度来说,因为有了师傅,新老师可能更容易封闭在的师傅之中。有一所学校,他就发明了一种叫求教圈券的孝币。一年以内的新教师,每学期都会拥有一定额度的求教券,他们可以在遇到各种教育教学问题的时候向全校范围内的心仪者求教,如果问题解决了,就把这个求教券送给帮自己解决问题的人,这个求教券可以转换成当月的工资或者奖励。每张求教券的数额不用太高,十块八块就可以,这样就让新老师可以不用有太多顾虑,想问谁就可以去问谁?而帮助新老师解决问题的老教师,如果这个问题,够经典解决之后还会被收入到学校的100个怎么办的这个这样的电子合集当中。对老教师呢,也是一种激励。除此之外,学校组织的各种集体活动也都可以成为新老师,快速融入的机会和场所。问,学校组织不就又变成正式了吗?——学校组织但是学校主要领导并不参加,让一两位性格开朗的中层干部或者骨干教师带着包含新老而在内的小伙伴一起嗨比如吃饭啊,唱歌啊,野外烧烤啊,等等。要注意的是学校主要领导不参加的活动,主要是为了让新人尽快融入的活动,除此之外,学校的各项活动学校主要领导是要参加的,只是参加的时候注意自己的姿态,要和大家打成一片,别端着就好。另外啊,如果发现性格比较内向的新人,那学校就要采取更加积极的行动,比如让某位老教师主动接近这本新人只是不要让这位新人知道这是学校特意安排的。
思考作业,你觉得还有哪些非正式的做法可以让新人快速融入?让新人有被需要的感觉,有一些小事让新人做,给他鼓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