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这个题目大家会不会惊讶,谁不懂亲子交流啊?
是的,现在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上,确实优于上一代的父母:我们会去订阅专栏学习,会给孩子讲绘本故事,会带孩子去各种游乐场,会在很小的事情上也征求他们的意见。
但生活中,我们依然经常听到有不少年轻的爸爸妈妈和孩子沟通的方式是这样的:
“你再不听话,我就不喜欢你”。
“你现在这样很遭人嫌,你知道吗 ” 。
“我再给你说一遍,你好好想想是不是这个道理 ” 。
……
每次听到这些以威胁、否定和灌输对小朋友讲话的方式,我都会在心里反思:这样是沟通吗?这不是打着父母的招牌,在制高点上对孩子提要求吗?我们以为自己是过来人,好像在人生这条路上完全懂方向,把以对孩子提要求当做爱。
回想一下,我们和孩子的关系,真的是听话就是最乖,讲道理就是最有效的吗?
记得有天晚上,我下班回到家已经八点多,刚开门踏进屋,儿子便从房间冲出来,兴奋的嚷着,妈妈,你回来啦!我一直在听着门响等你回来。我们现在出去玩吧!
我认真的告诉他,妈妈好累,现在天也不早,我们就不出去了。小朋友一直坚持,最后带着情绪的问我:妈妈,为什么别的小朋友妈妈都能陪他们出去玩?我突然意识到,最近陪儿子太少,让他内心缺少安全感,所以才平时轻而易举他可以理解的小事上,今天也变得如此“不讲理”。
我妥协了,换了双平底鞋,拉着他跑出去,刚走出家门几步,他笑眯眯的自言自语:妈妈还是很爱我的。那一瞬间我心头一暖,被理解的幸福,大大抵消了生理上的疲倦。
和小朋友在外面游乐场玩了不到半小时,他说,妈妈,我不想玩了,我们回家吧!我心里知道,他是惦记着我累了。
我和小朋友沟通的本意是不出去玩,结果我还是带他一起出来,虽然超出了我本意,但我感觉这是一次很好的沟通-我们彼此都做出了妥协和理解,我们都确定了对方爱自己,我们都理解对方为我们的付出。
由此我也在想,亲子交流的结果,并不一定要达成家长的期待,既然是交流,就是有商有量。对方可能会拒绝你、会打击到你,这都很正常。
很多人都喜欢看龙应台的《亲爱的安德烈》,这本书里有龙应台和儿子安德烈40多封来往书信。在这些书信里,龙应台给孩子分享了自己成长的环境、那些真实的社会、多姿多彩的生活,人间的悲欢离合……
给孩子讲诉她如何与人交往沟通,如果看透现实的虚假,如何看到最真的人性。
而安德拉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捍卫着自己喜欢的摇滚乐、喜欢的电影,反思自己的叛逆,一次次重新认识自己,得到成长的价值。
这种深刻的亲子交流方式,让我体会到,真正的母子关系:观点不同的时候彼此克制,真的尊重对方,一定是源于宽容。
不管什么时候,我们从讲道理到接受道理,中间总是有一段距离,能否接纳别人的观点,很多时候也会受情绪影响,还有对方的行为,对方的语言,我们成年人都是这样,何况孩子呢?
和儿子的交往中,也让我体会到教训的力量是多么的局限,有时候捆绑的越有力,挣脱的也越彻底。要做的的更好的交流是与他产生链接,可能这个链接没能如我愿,但应该随他所想。
著名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他《什么是教育》中说到:“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一个灵魂。”
也许他只是你三岁的孩子,有些时候也会让你无能为力,让你为他的出乎意料惊呆。当你们同频时,你会感觉快乐。你也会感概,自己也没有比他更高级,有多么高的认知高度。他就是一个人,只是比我们体积小一点的人。
所以,当我们和孩子相处的时候,放低自己的一点点卑微,放下自己做父母的身份,真诚、平等地对待孩子所做的努力吧,这可能会是我们与他们一辈子相亲相爱的基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