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明先生在龙场两年期间没有能交谈的人,在归来途中,能见到他的学生,他很高兴,阳明先生都是把学生当朋友看待,先生真的是很谦卑,值得我们学习。
不仅是在阳明先生那个年代,如今圣人经典之学学习的人也很少,求道的人就更少了。尽管国家现在一直弘扬传统文化,但像怀谦老师这样真修行又讲学的老师在如今这个时代也不多,更何况阳明先生所在的明朝,那时候的皇帝是朱厚照。据史料记载,朱厚照小时候很聪明好学,15岁就即位,因年幼经不住诱惑,被以刘谨为首的太监们给毁了,整日沉溺于歌舞女色荒废学业与政事。因此学习圣学的路上很孤独,也容易动摇,我们要相互砥砺扶持,才能有所成就。
学习圣学的人还没有做出成就,就到处跟别人讲我在修学儒释道文化,这样很容易被别人诽谤攻击,反而成为学习求道的阻碍。所以我们要时刻提醒自己,不要总想的名利,而是务必真正的在自己身心上下功夫。
“静坐”并不是让大家一定要修禅入定,而是平时大家忙于事务,心静不下来,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大家静下来练习“收放心”的功夫。只能在心上用功才能有所成进步,日后才能找到得力之处。
我们学习圣学的目的就是让自己更有智慧,有能力去面对生活、工作而不是逃避社会、家庭的责任。
“学要鞭辟近里着己”,“君子之道,暗然而日彰”,“为名与为利,虽清浊不同,但其利心则一”,“谦受益”,“不求易于人,而求同于理”。这些话阳明先生告诫学生应该写下来挂在墙上,举目可见。
无论古代的科举也好还是如今的中高考也好,都不妨碍学真功夫。怕的就是被这件事情牵制而丧失了志向。如果能按照阳明先生前面所讲的修习,学业也好、事业也好都不会妨碍。这才是真正的学习,其实也就是“洒扫应对”“待人接物”的能力就是真正的“精义入神”。
书院掌舵人(解经先生)怀谦老师
又字存达,号中道行者,师从于私塾教育传承人钟武强先生(中国最后的私塾先生朱执中之弟子)。自2001年开始致力于教育,2008年开始接触传统文化并精进修习儒释道等圣学,自2012年开始每年闭关,每有领悟皆对学员应机传译。
[原文]
谪居两年,无可与语者。归途乃得诸友,何幸何幸!方以为喜,又遽(jú)尔别去,极怏怏也。
绝学之余,求道者少;一齐众楚,最易摇夺。自非豪杰,鲜有卓然不变者。诸友宜相砥砺夹持,务期有成。近世士夫(fū)亦有稍知求道者,皆因实德未成而先揭标榜,以来世俗之谤,是以往往隳(huī)堕无立,反为斯道之梗。诸友宜以是为鉴,刊落声华,务于切己处着(zhuò)实用力。
前在寺中所云静坐事,非欲坐禅入定。盖因吾辈平日为事物纷拿,未知为己,欲以此补小学“收放心”一段工夫耳。明道云:“才学便须知有着(zhuò)力处,既学便须知有着(zhuò)力处。”诸友宜于此处着(zhuò)力,方有进步,异时始有得力处也。“学要鞭辟近里着(zhuò)己”、“君子之道暗然而日章”、“为名与为利,虽清浊不同,在其利心则一”、“谦受益”、“不求异于人,而求同于理”,此数语宜书之壁间,常目在之。举业不患妨功,惟患夺志。只如前日所约,循循为之,亦自两无相碍。所谓知得洒扫应对,便是精义入神也。
[背景简介]
1509年,正德四年己巳,阳明先生三十八岁。提学副使席书聘先生主贵阳书院,是年先生始论“知行合一”。正德元年(1506)因得罪当朝权宦刘瑾,阳明先生被贬谪贵州龙场任驿丞。
赴龙场途中随地讲授,路过辰州时曾在此讲学。1509年于赴任江西庐陵县任知县途中,再过辰州,与诸生相会。《王阳明全集·年谱一》载:“及归,过常德、辰州,见门人冀元亨、蒋信、刘观时辈俱能卓立,喜曰:‘谪居两年,无可与语者,归途乃幸得诸友!悔昔在贵阳举“知行合一”之教,纷纷异同,罔知所入。兹来乃与诸生静坐僧寺,使自悟性体,顾恍恍若有可即者。’”别过后,又于途中寄本书,叮嘱笃实用功,并阐明寺中静坐之意。
扫上面的二维码可以收听全程直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