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知道,学习可以分为三个区域:舒适区、学习区和恐慌区。
舒适区里面的内容,基本上都是你已经掌握的,学习这些东西会让你感觉到很无聊。
而在恐慌区,你又会感到非常的吃力,比如让你跟老外交流。
无论是舒适区还是恐慌区,都很容易让我们失去对学习的兴趣。
只有在学习区,就是我们大部分的内容都会,但同时又有一些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而且是我们努力一下又可以解决的问题。只有在这样的一个条件下,人的学习热情才会被激发出来,旧的知识不断被巩固,新的知识不断被吸收,人们会觉得时间过的充实和满足!
很多游戏之所以让人着迷,也是应用了类似的设计,事实上我认为在人与人的交往当中也遵守着这个规则,如果你停止学习,没法给别人带来新鲜感,也很容易变成别人的舒适区。
意外比例
我们可以用万维钢老师的一个公式来统一这三个区域:学习=熟悉+意外,熟悉和意外这两者内容的比例决定了你当前在哪个区域中,如果熟悉的内容过多,就在学习区,如果意外的内容过多,就在恐慌区,问题是,这个比例可不可以量化,就是当比例是多少时,才能让我们处于学习区。
亚利桑那大学和布朗大学的研究者刚刚贴出一篇论文的预印本,叫《最优学习的85%规则》,里面给出了一个值,而且是非常精确的一个值:15.87%,这个值是怎么来的呢?
现在人工智能本质上是机器学习,其实就是模拟人的学习方式。我们弄一个神经网络,用大量的数据去训练这个网络,网络不断的调整内部参数,从而拥有自己的判断能力。
每一次训练,都是先让网络对数据做个自己的判断,比如给它一张照片让它判断里面是否有猫,如果网络判断正确,它就会加深巩固现有的参数;如果判断错了,它就调整参数。
现在的问题是,如果数据难度太低,网络每次都能猜对,那显然无法提高判断水平;如果数据难度太高,网络总是猜错,那它的参数就会东一下西一下变来变去,就会无所适从。那每次训练中网络判断的错误率是多少,才是最优的呢?
研究者首先用了一个比较简单的数学模型做理论推导,又用了一个AI神经网络学习算法和一个模拟生物大脑的神经网络模型做模拟实验,结果得出一个精确解:15.87%。
也就是说,当你训练一个东西的时候,你给它的内容中应该有大约85%是它熟悉的,有15%是它感到意外的,这个15%就是学习的最佳意外率。
15.87 对我们的帮助
知道一个道理有用和知道一个道理多么有用是有本质区别的。
有了最佳意外率我们就知道,如果你学习英语的时候看到一篇英文文章,里面有很多生词让你感觉晦涩难懂,你应该果断换一篇,因为就算你花费时间把它硬啃了,也是非常低效的。
如果你感觉工作很无聊,并且已经持续了很长时间,这其实是一个非常危险的信号,说明你很长时间没有进步了!你必须给自己创造出那15%的意外和困难。
15%和5%的进步速度有非常明显的差异。假设你是一个上进好学的人,博览群书还选修了很多课程,你总是泡在图书馆或者自习室里。有时候你觉得所学的内容很轻松,有时候感到吃力,但你总是那么用功,你觉得自己学得很不错,每天都在进步。
但是世界上还可能存在另一个同学,该同学有个教练,给他精心安排每次学习的内容,确保每次15%的意外率。他学习效率达到了最大化。
我们知道那是一个特别理想的状态,没有人能确保这样的高效率。但是在好的教育环境和资源条件下,是可以最大化的逼近最佳意外率,可能这位同学每天只是每天学习那么一小会,但假以时日,他所取得的成绩将远远超过你。这是多么可怕的一个事实。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