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国学与传统文化红楼归晚
庄子为什么能够“知鱼之乐”?

庄子为什么能够“知鱼之乐”?

作者: 学习匠 | 来源:发表于2017-12-27 17:01 被阅读0次
庄子为什么能够“知鱼之乐”?

我们因为有了“以己度人”的能力,才能了解自己以外的人和物。如果真如惠子所说:“子非鱼,安知鱼之乐?”的话,那么人与人、人与物之间将相互独立、各成孤岛,也就不会有如今人们常说的“共情能力”一说了。

这种“以己度人”的心理活动被称为“移情作用”。这篇文章也主要是为了向你介绍“移情作用”。

一、什么是“移情作用”

我国现代美学家朱光潜先生,用一句话给“移情作用”作了直接了当的解释,那就是“把自己的情感转移到外物上去,仿佛觉得外物也有同样的情感。”比如我们在心情愉悦时看见一朵美丽的花,说:“这朵花正在微笑。”这便是“移情”。其实花本身并不具备开心或者悲伤的情绪,这些情绪都是人所赋予的。

二、审美的“移情作用”的特征

移情的特征主要有三个方面:

1. 审美的对象不是纯粹物理形式的物体,而是渗透了审美主体情感和生命的形象,审美对象与审美主体并不是对立的。比如我们在欣赏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时,一旦我们进入审美状态,我们就必然会对画中的形象(即蒙娜丽莎)赋予我们的情感。

2. 审美的主体不是日常生活中那个陷于实用目的的自我,而是沉浸在审美客体中的主体。仍以欣赏《蒙娜丽莎》的审美过程为例,处于审美状态的主体因为将情感赋予了蒙娜丽莎,并且陶醉于这种状态,所以此时的主体便可以说是生活在对象中的主体。

3. 就主体与对象的关系来说,既然审美主体是生活在对象中的主体,审美对象又被主体灌注了情感与生命,那么审美对象与审美主题便处于一种统一的关系。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情景交融”“物我同一”的状态。

三、“移情”与“比德”

有一个概念与“移情作用”十分相似,容易被混淆,那就是“比德”。所谓“比德”,就是审美主体将人的道德品质与自然形象的某些特征联系起来,把自然物作为人的道德属性的一种象征。比如中国画里的梅兰竹菊被称为“四君子”,以梅的冰肌玉骨象征傲,以兰的清雅幽香象征幽,以竹的虚心坚毅象征坚,以菊的傲霜斗雪象征淡。

下面说说“移情作用”与“比德”的异同:

差异:

1. 范围不同:移情不局限于道德,包括审美主体的所有情感;比德则局限于道德。

2. 思想背景不同:移情是西方美学思想;比德是中国美学思想。

相同:

1. 审美过程相同:不单是由我及物的,同时也是由物及我的。

2. 审美主客体关系相同:都是处于心物不二、情景相融的关系和状态。

相关文章

  • 庄子为什么能够“知鱼之乐”?

    我们因为有了“以己度人”的能力,才能了解自己以外的人和物。如果真如惠子所说:“子非鱼,安知鱼之乐?”的话,那么人与...

  • 谁知鱼之乐?

    知鱼之乐 原文: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

  •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 庄子故事~知鱼之乐

    庄子和惠子在桥上游玩,庄子说:“鲦鱼游得从容自在,这是鱼的快乐呀。”惠子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庄子...

  • 做一条濠梁之下的鲦鱼,真好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

  • 禅绕画高阶创作,鱼之乐

    庄子曰:“儵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

  • 如鱼得水,自得其乐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庄子《秋水》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庄子曰:“儵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惠子曰:...

  • 人知道鱼的快乐吗?庄子和惠子,你支持谁?

    人可以知鱼之乐吗?惠庄濠梁之辩,你支持哪一方?请给出理由。 ——我认为人可以知鱼之乐。惠庄濠梁之辩,我支持庄子。 ...

  • 【摄影】花 · 云 · 心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儵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

  • 你?我?她?

    自《庄子 秋水》: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庄子为什么能够“知鱼之乐”?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awug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