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春天里,人的心情也显得生机盎然,有一种想要突破自我的冲动。
站在自家厨房里望出去,满眼是碧绿的新叶、笑吟吟的杜鹃和美艳动人的海棠,这样的美景触发一个家庭主妇的奇思妙想,于是我信心十足的决定再次挑战蒸馒头。
用面包机发面方便快捷,等到晚餐后,面已发酵成功,将面团和上碱就可以蒸了。
可是等到起锅时,这些馒头还是矮矮的趴在锅里,面黄肌瘦,身上还起了不均匀的黄点,它们并没有如大家以为的白起来、胖起来、可爱起来。
这就是传说中的死疙瘩馒头了!我一生中总共蒸了四五次馒头,每一次都毫无悬念的达到这样的境界,这让我有点沮丧。
好在老公并不介意,早上爬起来不声不响的吃完死疙瘩馒头就一如既往的匆匆出门上班,但愿他的心里不要起疙疙瘩瘩。
我想起自己的母亲,蒸包子、包饺子,甚至做甜水面和凉粉都很拿手,我却一点都没有遗传到母亲的心灵手巧。我对老公感叹道:我们都没有学会父辈的很多生存技能。
比如,老公每年要栽一些蔬菜,每次都是高调出镜:又是锄地,又是浇水,还要施肥,轰轰烈烈的开始,最后不了了之,等到我想起要吃菜时,才发现要么是蔬菜营养不良,空心菜细得象豌豆尖,要么就直接挂掉,地里早被荒草占领。
说来很有点宿命色彩,唯一一次栽菜成功居然是韭菜,我们终于有机会肆无忌惮的割韭菜了,可惜不是在股市,这是要我们找找手感么?不得而知!
所以我想,老公应该是很能理解我们这种热情有余天赋不足的人的特点:做出来的东西总觉得差一点什么,但就是说不清差在哪里。我也纳闷为什么明明照着说明或者视频一步一步做出来的东西结果会差很多?!
去年在小表妹家眼红的看到一颗小番茄,于是要来种子准备今年播种,鉴于我和老公的这种差点火候的资质,我实在没有勇气浪费种子,所以只好嘱咐老公网购一箱小番茄。
我问老公:“这次网购的小番茄好不好?”老公答曰:“碰运气呗!”
这话说到我心坎儿上去了!遥想网购经历,从最初满心欢喜的收货期待到现在的撞大运心理,人被网购打磨得不以货喜,不以货悲,这也算是网购给我个人成长的助力吧。
我常常想,网络销售中出现的名不副实的现象固然有这样的倾向:卖家把他们最好的产品描述成普遍情况,而只字不提产品中的大部分,这势必就大概率的造成夸大宣传的结果。
但这可能并不是最根本的原因,而且我认为网购和学蒸馒头、学栽菜中出现的不尽人意都存在相同的原因。
这个原因就是:人类语言的局限性。
由于人对物质世界的探索追求,就发明了语言进行沟通和记录,但是很多时候语言所能完全恰当描述的只是很少的事物。
这一点,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大思想家庄子就感受到了,他认为凡有言说者皆只是凭借言语抓住了事物某个片段罢了。既然是片段,所以就总是显得词不达意。
故一个学习者单单凭借一纸说明书或者视频是不足以做好一件稍微复杂专业一点的事情的,唯一的办法就是不断的实践和琢磨,反复积累经验,完善词不达意的那一部分。
在这个不断的试错过程中,天赋的作用就显现出来了,的确不同的人对相同事物的领悟力是不一样的。
而网络销售的表述大量是形容词,比如大、好、美,这些不能量化的词每个人心中的标准都不一致,故也不一定得到购买者的认可。
所以,语言的片面性,加上天赋的影响,人之间的沟通完全顺畅是非常不容易的,这是常态。
当我有一天忽然意识到,语言跟生命不是相等的,这个世界还存在大量无法还原为量的东西时,瞬间有一种降维的感觉。
难怪庄子笔下的智者都是沉默者,他们不进入言说,是因为终极实体不能用概念化的方式来加以把握。
我想起《老子》开篇的一句名言:“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这不是故弄玄虚,因为高级的东西都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尽管人类的语言只言片语,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离开语言,只是我们要明白,对人类来说是如何认识世界的问题,而不是如何征服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