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中华文学
在广阔天地接受再教育的日子里(四)

在广阔天地接受再教育的日子里(四)

作者: 珊家园 | 来源:发表于2020-08-01 04:32 被阅读0次

    05 上河工

    去农村插队落户的第一年,我和大余(同一集体户的插兄)就被生产队派遣去挖河。派我们俩个去,是应了当地一句土话“身大力不亏”,相比较而言,我俩比其他三人看上去个子大点。当时我们对挖河一点概念也没有,也有点初生牛犊的味道,二话没说,跟着隔壁生产队也是去挖河的老乡一齐去了工地。

    图片来自网络,侵权必删

    记得那是午后我们出发的,铺盖和一套替换衣服,还有鞋子都塞在上海带来的网兜里,找个根树棍插在网兜上,往肩上一扛,跟着老乡沿着乡村小路一路向东南方向走去。走了几里路就感到肩膀勒得生疼,于是网兜在左右肩之间换来换去,问问老乡,还有多远,他只是说,早着呢。

    当天色暗下来,我们就在一个村庄停了下来,跟饲养员打了声招呼,就在饲养室旁边的草屋住了下来。草屋里堆着半屋的麦草,人就往麦草上一躺,啃了些干粮,累的啥也不想动,嗅着麦草的清香,一会就梦见周公了。

    第二天一早继续赶路,看看这个老乡肩上的东西不比我们少,晃晃悠悠,不疾不徐走在前面,可就是超不过他。突然听到远方有汽车喇叭响,精神为之一振,下乡已有3个多月,还是第一次听见汽车喇叭响,不由地想起车水马龙的家乡马路。问老乡还有多远?回答说是快了。

    不挑担子不知重,不走长路不知远。一直到傍晚,我们才走到工地,脚板打的泡早已磨碎,粘粘乎乎地已经麻木,两条腿的膝盖已不能弯曲,挖河的老乡看到我们这副狼狈相,都友善地大笑。如今我在地图上找到当年挖河的概略位置量了一下,直线距离就有70公里,140多华里,难怪要走一天半。

    挖河工地延绵一、二十公里,用“人山人海,红旗招展”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每个公社每个大队的宿营地都立有旗帜,上面书写着公社及大队名称,旗帜周围是里三层、外三层的窝棚,犹如数十万人的大兵团驻扎在此,吹角连营。

    天刚破晓,高音喇叭里就响起了“滴答滴答滴滴答”的起床号,这时就要出工,干了一个多小时,炊事员早饭烧好了,这才回来吃早饭。

    我们去挖河就是出苦力,每天像毛驴一样把一车车的河泥拉到岸上,随着工程的进展,河床的坡度加大,拉车益觉费劲,上坡时腿用力地蹬,人向前倾拼命拉,肩膀上的绳索由于长时间的磨擦痛得都不敢碰。

    晚上与老乡十来个人挤在临时搭的窝棚里睡觉,一躺下去,还没合眼,打呼噜、吃梦话、放屁声就不绝于耳。令人无法忍受的是自己也沾上了虱子,没有地方洗澡,没有可换衣服,痒的时候人不由自主地全身哆嗦。时间一长,也无所谓了,真应了这句俗话:“债多不愁,虱多不痒”。

    吃的是杂粮锅饼和菜糊糊,因为是重体力劳动,即便这样粗糙难以下咽的食物,饭量还是大大增加。至于开荤,那就是吃病猪肉。老乡家里的猪病死了,都会拉到挖河工地上来卖,第一次看到那通红的猪肉,我就说:那是病死猪,人吃了对身体有危害的。老乡们是见怪不怪,解释说道:“人家已经是够倒楣了,能帮一把就帮一把,再说谁家都可能遇上这个事”。听了这番解释,我无语了。

    适者生存,如果适应不了这样艰苦的环境,那就会做逃兵。十八九岁的年纪,可谓血气方刚,老乡能行,我为何不能呢?当时流行着这样一句顺口溜:“苦不苦,想想红军二万五;累不累,想想革命老前辈。”就是靠着这样的信念,日复一日,熬过每天重复着同样简单的体力劳动。

    我们来的时候刚开春不久,三个多月过去,芒种临近了。站在河岸上,望着已成型的河床,河底的一泓清水,想到以后会造福农业,不禁会产生一点成就感。我清楚,这些都是广大农民用汗水和老茧换来的。

    我当时插队的生产队里青壮年劳力不多,摊到有挖河的事情,生产队长第一就是想到我和另一个插兄(大余)。虽然每次回来都说,以后挖河再也不去了,但真叫你去时,只能硬着头皮上。回想插队的那些年,在挖河上我从未缺席。

    现在是没有行政命令摊派挖河的那些事了,如果要兴修水利,那也是国家投资,用机械化来操作。那种人海战术式的人工挖河已成为历史,留存在参与者的记忆中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在广阔天地接受再教育的日子里(四)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badr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