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辅导孩子作业时,爱人在一旁说你有没有帮孩子检查一下作业答案后再上传,我说没有呀。
实际我压根就没想到。
接着,爱人继续说,你也不帮他上传作业前去检查一下。
然后,我说,现在帮他检查,把还有2份没上传作业的检查。
在检查过程中,发现有问题,我又开始就让孩子来订正,可是孩子这时候在忙其他事情。
听到我叫他,他明显不开心且很不耐烦,一刻都不想改正,但是确实有问题,不情不愿地改。
这时候省略关于和孩子的斗智斗勇。
终于,完成上传作业后。
爱人进一步说到,刚才关于检查作业,要在孩子还在课桌前,而不是他离开去干其他事情。
因为事后让他更改,他会不愿意,所以才会提醒你。
从这个辅导作业上传作业这件事,原来爱人提醒我帮助孩子检查作业,是因为他发挥“分析”优势,了解孩子的行为模式。
在当时自己那一瞬内心想法,你说这么多怎么不陪孩子做作业。
当觉察到自己想法带着评判他人,而不是客观去了解事实和对方想法时,可能就矛盾出来了。
当发现自己处在评判他人时,就会有机会改变自己的行为,先暂停自己的评判想法,转换视角去带着好奇了解他人为什么这么想?他希望我们怎么做?
正如故事,虽然有想法,但是觉得对方有道理,还是按照对方的想法做下去。
最后,也了解到是因为爱人对孩子的行为模式熟悉,所以才会提出要先检查作业再上传APP。
缩小“我认为”和“他人想法”之间差距就是放下自己的评判和假设,转换思维,带着好奇心去聆听对方的想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