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章 视野和胸怀
有时候人很容易陷在一种情绪中出不来,有点像自导自演,被自己感动或者为自己忧伤。
在M国工作的时候,有一个一起进组的印度女生换工作离职了,她的位置就在我旁边,她不像一般印度人话那么多,但是我觉得她很厉害,计算机各方面都比我好。刚到M国时,英语不好,尤其怕打电话,而M国又很多事都需要打电话办理,我就总是请她帮我打,她人很好,每次都帮我。她离职那天,我各种事很忙,没来得及反应,第二天,我看着她空荡荡的座位:也许我这被子再也见不到她了。自己一上午都陷在这种忧伤的情绪中。
还有一次,一个M国的朋友回国了,是我在M国最熟的朋友了。那天早晨另一个朋友开车送她去机场,我也跟着去了,因为朋友说去机场的路有点远(4小时车程),怕开车的朋友回来时无聊。去的路上,我自己坐在后排,他们俩个一直聊天,回来的时候只剩下我和开车的那位朋友,我们并不熟,话也不多,我故意找了几个话题,发现他都不感兴趣,我也不了解他,也不知道他对什么感兴趣,有点尴尬。回到办公室,情绪就一直很不好,一方面最好的朋友回国了,以后自己在M国更孤单了;另一方面,感觉没完成朋友的嘱托,也感觉自己是不是有点讨人厌。
一般陷入这种情况的办法有很多,比如出去走走、去运动等。我对这种情况的处理办法是,听张老师的上课音频。张老师是我母校哲学系的教授,也是我最崇拜的老师,在母校时,基本是张老师的课我都旁边了。让自己去思考一些跟大的问题,就不会继续陷在个人的小情绪中。我2017-2018那一段时间的状态是极差的,觉得在那种状态下,我没有抑郁,最大的原因就是我的哲学训练。记得之前朋友圈传过一个测试,测试精神世界和心灵世界。我的结果是精神上像猫,精神上依赖;灵魂像狮子,无坚不摧。
后来我做本科班班主任,班上有好几位抑郁的同学。假期时候我请班内同学写篇读后感,当然最后交给我的很少,我名义上是班主任,但是在他们评奖学金等等事情上都没有班主任的打分或评价,所以学生们也不会把这种不涉及成绩的作业当回事。少数交的几份,我都认真看了,其中就有一位抑郁的学生。她读的哪本书我忘记了,但是记得是一本情感很细腻的小说,从她的读后感中也看出她从中找到了一些共鸣。看完之后我就找这位同学聊天,推荐她去读一些哲学的书,不能总是陷在这种自怜自艾的情绪中,比如可以从周国平先生的哲理性散文读起。真的,大二的时候这位同学就好了很多,完全正常上课和参加其他活动了。而其他的一些抑郁的学生有些在大一暑假之后就休学了。
我这篇的题目是视野和胸怀,还配了一张祖国山川的图。是不是觉得我要讲旅游的事业呢?不!我这里的视野是心灵视野,从历史的长度和宇宙的广度上思考问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