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21天通读经典《道德经》之九:得道

21天通读经典《道德经》之九:得道

作者: 金香书院 | 来源:发表于2019-02-16 17:52 被阅读0次

李耳废寝忘食的沉浸在知识的海洋里;学累了,他就尝试着练习上古圣人们流传下来的那些静坐冥想之法:像婴儿一样让呼吸轻柔下来,减少思虑,静心守虚,顺其自然……

刚开始几年,他练习静坐冥想只是想换换脑子——整天研读古代文献,脑子容易失眠多梦;练习静坐之术之后,他渐渐可以轻松熟练的让身心安静下来,睡眠比以前好了,身体也更加健康了。

渐渐地,他在静坐时仿佛进入一种恍恍惚惚的状态,灵魂仿佛出窍神游四方,出现种种幻象,但他总是保留着冷眼旁观,不为所动。

又过了些年头,他竟然“体验”到了一种更奇怪的东西,这些东西超出了他原有的感官和语言,说是有形状的吧,那些形状又是不可描述的;说是某种东西吧,但又和平常所能看到摸到的东西完全不同,这那东西仿佛包容万物,万物又是由那东西产生的。他仿佛感到自己与万物本源合为一体,时间、空间仿佛已经消失。

极度震惊之后,他感到深深的喜悦和满足!

特别是那种与天地万物合一的感觉,在那种神奇的境界中,他可以感受自身与宇宙万物合而为一浑然一体,仿佛达到了全知全能!

第一次体验时,让他一连好几个月都沉浸在大喜悦大满足之中!

他越深入这种境界,越感到平时清醒时的种种思虑是短视的,静坐修行仿佛开通了他的第六感,让他可以在暗室之中,窥见万物消长变化的奥秘,在更高的维度直接体验感觉到那种唯一而又全部的存在!

他写道,在那种体验中,“其中有象”、“其中有物”、“其中有精”、“其中有信”,在这种更高层次的存在中,“形象、物体、精微之物、信息”都是更高存在物一部分。

事实上,他发现语言根本无法准确描述他的体验,因为语言是建立原来的感官经验和思维模式上的,而现在他体验到的,却超越一切原有感官和思维模式。

他不知道怎么向别人形容自己感受到的一切,他只好勉强把这种存在之物称为“道”,他十分肯定的宣称:天地万物的根源就是“道”,它是超越我们旧有感官和思维模式的存在,在“道”的维度中,他看到了天地万物的本源,体验到了超越平常感官与理性的存在,获得了超越常人的大智慧。

体验得越多,他越意识到:世上的苦难、冲突、战争是我们的原有的感官、思维方式造成的,如果只用平常的感官和思考方式,人们必然陷入非此即彼的二元思维模式,极易陷入自私、狭隘、狡诈、自以为是……越是聪明,越容易陷入疯狂之中!

要拯球这个乱世,唯一的办法就是要靠修练这种体验!只有达到这种体验,人们才会从肉身习惯、从灵魂深处,意识到自己与宇宙万物是一体的;人们才能超越过去看待事物的眼光和习惯,才能超载时间和空间,获得更高层次的智慧。

唯有此道,人与人、人与天地万物之间才更加和谐。

他宣称:我们不只要学习更多知识、技能;更要学习放空意识、静心守虚,去体验那更高的存在!(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他说的话甚至让人无法理解了,他竟然宣称:可以不需要动脑筋不用学习知识,就能达到明白通达(明白四达,能无知乎)

通过静坐冥想,关闭我们平常的思维和感官,跳出自我意识,开启我们大脑中某些原来就有的感官和功能,达到超级体验,获得更高的智慧。

这其实不只是老子的修练方法,古印度瑜珈、佛教、现代西方的各类灵修,核心都是如此。

很多人早已指出,在这些方面老子与释迦牟尼如出一辙。

道教称为“得道”,佛教称为“觉悟”,瑜伽称为“合一”,他们的体验不但类似,甚至话语体系也相近,释迦牟尼几乎与老子处于同一时代。

也正因此,道、佛两派曾多次争论谁先发现谁后发现的问题。

不过这真的不重要:在老子得道之前,中国人早已曾进行过类似修练。在释迦牟尼觉悟之前,印度人早已经进行过类似修练。

比老子稍晚一点的公元前300年左右,印度大圣哲帕坦伽利(patanjali)创作了《瑜伽经》,也详细介绍了达至超级体验和更高智慧的方法。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21天通读经典《道德经》之九:得道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bdie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