莉迪亚死了,原本她可以不死:如果玛丽琳和詹姆斯没有结婚;如果玛丽琳没有为了学业不辞而别;如果玛丽琳和詹姆斯给她的是平常父母的爱而不是无形的压力;如果他可以跟父母多一些沟通;如果他的的哥哥多一些关心与呵护而不是生闷气;如果她没有那么令人心疼的懂事;如果她学会了游泳;如果……可最终没有如果,她还是消失在了水面,悄无声息,无人知晓,没有凶手,只不过是她接触的每一个人都把她往湖底拉了一下。
种族歧视
在那个时代,那个充满毫无理由优越感的国度,除了白种人其他人都视为异类。白种人对黄种人的歧视遍布全文:学习名列前茅的詹姆斯得不到留校任教的机会;玛丽琳母亲对玛丽琳婚姻的不支持;儿童对内斯和莉迪亚的排斥和嘲笑等,仿佛一座大山深深压在他们身上,让他们直不起腰板。詹姆斯一家仿佛代表了那个时代在美国的非白种人,通过詹姆斯一家的遭遇,控诉白种人种族歧视,给人心灵造成的创伤。
家庭主妇
你以前爱的那么深,怀有那么多的期望,最后却一无所有。孩子不再需要你,丈夫不再想要你,最后只剩下你自己,还有空荡荡的房间。
这很凄凉,也是女人一生很悲哀的一种状况。莉迪亚为了家庭,放弃了自己的事业与理想,最后却一无所有,丈夫背叛,孩子不理解。婚姻中,夫妻双方需要共同成长,相携并进。现实生活中,普遍流行一种阴盛阳衰的论调,其实无所谓阴盛阳衰,只不过在计划生育的国策和避孕套的作用下,更多的女性在二十到三十岁最关键的一些时刻,可以避免接二连三的生殖,节省的时间可以用来提高自身的学识和升职,因此才会出现好多工作和职场,女性越来越多的现象。想象一下,一个女人生四到五个孩子,几乎十年时间就没了,多可怕啊。
原生家庭
年轻的玛丽琳不甘于成为母亲的那样的人,考上了哈佛大学,却最终因为怀孕生子放弃了学业和自己的理想,然后把希望寄托在下一代人玛丽琳身上;詹姆斯因为黄种人的缘故,从小敏感、自卑,朋友很少的他,却鼓励子女多借交朋友。这种现象似乎在每个家庭中都会出现,父母总是以爱之名,束缚者孩子的思想,绑架孩子的快乐,却不知道孩子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当父母和你的观念不同时,他们并不会支持你,或者突然有一天你会发现父母的无力然后无法摆脱。家庭,有时候会是一个以爱的名义设置的牢笼,其恐怖在于,门上无锁,你却不敢推门而出,只能咆哮的接受一切爱的安排,直到最后溺亡其中,或是被时间所离散。
沟通
如果莉迪亚多和父母交流一下内心的想法,她的悲剧在很大程度上可以避免。很庆幸在这个年纪,这个时间看到了这本书。二十多岁的年纪,离开了父母,父母盼望着成家,自己却渴望着立业。双方的矛盾越来越激化,身边有好多人,为此和父母沟通越来越少,矛盾越积越多。哈哈,其实就在前几天我差点就成为好多人,看了这本书,还是不能那样,多沟通对双方都好。
莉迪亚
早熟的孩子都晚熟,似乎有时在莉迪亚的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莉迪亚为了平衡家庭,承受了很多同龄人不该承受的东西,压抑在心里,看上去比同龄人懂事,但其实和一般孩子那种循序渐进、瓜熟蒂落的成熟不一样,从骨子里反抗这种成熟,一旦出现“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就会叛逆,之前的“成熟”也会随之全面“崩盘”。他们的能量都用来平衡那些成长过程中本不该承受的负面情绪,哪里还有更多的能量去健康成长呢?
内斯
内斯是最懂莉迪亚的,只不过他的方式是反抗而不是顺从,他一直默默追求着自己想要的。内斯的离开是压垮莉迪亚的最后一根稻草,他近乎冷漠的语气,终将会使他一辈子活在悔恨之中。另外,如果一个人突然对你很好或者很坏,不要惊慌,万一是爱情呢,即使是同性。
我们终其一生,都在摆脱别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莉迪亚的死,给家庭带来的是新生,多么讽刺,如果可以,她可以不死的。读完这本书,我们都是她的家人。好好活,为了自己,为了挂念自己的人,更有意义的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