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鞅亡魏入秦,孝公以为相,封之于商,号曰商君。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法及太子,黥劓其傅。期年之后,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革大强,诸侯畏惧。然刻深寡恩,特以强服之耳。孝公行之八年,疾且不起,欲傅商君,辞不受。
孝公已死,惠王代后,莅政有顷,商君告归。人说惠王曰:“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危。今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是商君反为主,大王更为臣也。且夫商君,固大王仇雠也,愿大王图之。’商君归还,惠王车裂之,而秦人不怜。
卫鞅(商鞅)和想杀他的人,完全是两个世界的人。
卫鞅是个成功的改革者,他的被杀,不应该被拍手叫好。他的死,是一场殉难。
如果我们简单梳理卫鞅的一生,用现在的话来说是个“屌丝逆袭”的典范。他早年是魏国丞相公叔痤(cuó)门下的中庶子。就相当于一个机关单位里的普通职员。后来老上司公叔痤死了,他觉得继续在原单位混会一辈子没前途,就辞职换了家公司。他的上司知道,他是个很有才能的人。于是在死之前正式向魏惠王举荐卫鞅。
魏惠王问公叔痤:“你要是死了,国家怎么办,交给谁来打理?”(公叔病如不可讳,将奈社稷何?)
公叔说:“我这有个叫卫鞅的中庶子,虽然年轻,但有奇才,希望大王把国事都交给他,为他之命是从。”(痤之中庶子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
魏王嘿然。
公叔痤重病之中向魏王推荐一个年轻人作为政要大臣,是十分郑重的嘱托,希望魏王破格提拔他。但是魏王给了一个很符合正常人的反应,他沉默不语。此时沉默不语基本可以理解为:你特么在逗我?
公叔痤看魏王不置可否,想做最后的努力。于是又有了一段对话。这段对话奇的很。
公叔痤说,大王既然不用卫鞅,那就杀了他,千万不能让他到别的国家去。魏王说好好好,然后就走了。出了门就和身边的人说,老丞相病得太重了,可怜啊!他居然叫我让卫鞅主政,唯他命是从。这不是倒行逆施吗?
公叔痤知道卫鞅有才能。卫鞅的才能让他这个政海浮沉几十年的丞相感到害怕。他心里清楚,要是卫鞅能为魏国所用,那是魏国大幸,要是被别国所用,那将是魏国的大不幸。所以公孙痤才对魏王说,你要是不用他,就杀了他,千万不能让他去别的国家。
人一辈子往往受一些很小的决定影响。那年,魏惠王去看了病危的公叔痤,没把一个中庶子放在眼里。这个小小的决定,可以说影响了无数人的命运。当然也包括魏惠王自己。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他不用卫鞅,也不杀了卫鞅,彻底打开了魏国的潘多拉盒子。噩梦还在后面,且有的做。
卫鞅找的下一个工作地点是秦国,魏国的死敌。职务是秦国主政。魏惠王做不到的事,秦孝公做了。说到君臣关系,常被拿来举的一个例子是《三国演义》里刘关张以及刘备和诸葛亮的关系。这是公认的君臣关系的典范。那么如果要论卫鞅和秦孝公的关系,基本上就是刘关张加刘备和诸葛亮关系集合。卫鞅入秦不久,即开始了一系列改革措施。推行了秦国的“改革开放”。
“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法及太子,黥、劓其傅。期年之后,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戈强大,诸侯畏惧。然刻深寡恩,特以强服之耳。”
就这么在秦国大公无私推行改革十八年。秦孝公死后,卫鞅被孝公的儿子诬以谋反的罪名杀了。但是秦国人不可怜卫鞅。
秦人为什么不怜商鞅?又是哪些秦人不可怜他?当然是和他处在不同世界的人。因为不在同一个世界,所以不能理解,因为不能理解所以恨他。这就好比两个人聊天,对方死活和我聊不到一块去,那我就不免要讨厌对方了。那些不怜商鞅的人,最不能理解商鞅的就是:你为什么跑来动我的奶酪?
在战国时期,无论是哪个国家,社会遵循的秩序基本都是从西周时期延续下来的礼治,崇尚阶级分明,固化和血统论,不鼓励阶级上下流动和人口流动。简而言之,就是将社会维持在“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去打洞”的状态。可以说这样的社会秩序是井然的,有序的并且是稳定的,不过前提是生产力一直没发展。秦国在商鞅改革前就是这样的社会秩序。随着他的到来,这种固有的秩序被打破了。法不避亲贵,即使是秦国太子和太子傅也要受法律约束,即使是庶民也可以通过战功和农业生产提高自身的社会地位。在秦国既得利益者的眼中整个世界都变了。
“不是我不明白,这世界变化快。”铁饭碗,没了!世袭的社会地位,没了!什么!犯了法摆不平了,还要受刑!笔者曾经不只一次,听到一些当年国企下岗的员工骂娘。那你会觉得改革开放是错的吗?
商鞅是死了,但是他没有失败。在旧社会秩序和新社会秩序的斗争中,在落后与进步的斗争中,商鞅是胜利者。他在九泉之下可能会说:“我就是喜欢看即使你们搞死了我,你和你的子孙还不得不生活在我建立起的社会秩序里的样子。”
自卫鞅入秦始,秦国正式开启席卷天下,一统中国之大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