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火长征中的温馨港湾——哈达铺(二)

作者: 文史迷途 | 来源:发表于2023-09-13 09:24 被阅读0次

    原创(已在其他平台发布)

    二、温馨的家园

    1935年9月19日夜,红军先头部队到达哈达铺,此时他们衣裳褴褛、骨瘦如柴、面色黝黑,背着一个黑黝黝的脸盆或烧水缸子,就像拿着枪的叫花子。

    此时的哈达铺,家家大门紧闭,人们躲在家里,心里充斥着担心和不安。因为形形色色的军队经过,都是强取豪夺、敲诈勒索、欺负和压榨当地百姓。而眼前的这支军队,不知又将带给他们怎样的厄运。人们从窗户里、门缝中紧张的注视着这群不速之客……。

    但很快,他们发现自己的担心是多余的,他们没有听到意料之中的呵斥和枪托砸门的声音,一切如往常一样安静。这支疲惫不堪、面容憔悴的军队井然有序的在街上摆开休息,没有任何干扰他们的行为。这大大出乎他们的意料,这支军队和以前的国民党军队真的有天壤之别。

    第二天,当红军的宣传员很礼貌地敲开他们的家门时,他们已经没有了丝毫胆怯和害怕,见多识广的哈达铺人们敞开心胸接纳了这支正直善良的军队。国民党对红军恶意诬陷的谣言在红军严明的纪律面前不攻自破。

    早在1935年9月18日,腊子口战役结束后的第三天,毛委员就电令即将进驻哈达铺的彭德怀部,要严守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给当地百姓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红军政治部主任王稼祥了解到哈达铺有一部分回民居住,就连夜制定并颁布了《回民地区守则》,宣传民族平等主张,尊重回民信仰,规定在回民区不准吃猪肉、猪油。

    红军为天下人谋福利的责任和担当,严明的纪律和良好的作风,对百姓秋毫无犯,形同家人,深深地感染着当地民众。他们纷纷拿来粮食和用品,慰劳这支远道而来的正义之师,又纷纷誊出房子,把露宿街头的红军官兵拉进自家的热炕上。

    1936年9月20日,是令所有红军刻骨铭心的日子。他们开始了长征中最惬意、最舒适的生活。他们吃着热饭、洗着热水、睡着热炕,这是以前不敢奢望的生活。此前的近一年中,他们一刻不停地在战火中奔走、在崇山峻岭中穿梭、在雪山草地里跋涉,衣不能干、食不果腹、露宿野外,过着非人的生活。而在哈达铺,几乎一夜之间,他们从地狱到了天堂,在这个陌生的家乡享受着温暖和安逸。

    这是一段闲暇时光,战火和敌人暂时远离了红军。这是甘肃军阀鲁大昌的防区,但他的部队全躲在岷县城里不敢出来。而一路“追剿”的中央军还没有进入甘南,哈达铺附近没有敌情,这真是一段天赐的良机。

    中军委也深知这样的机会来之不易,要让在长征中历尽磨难、辗转奔波的红军官兵一次修整和补充的机会。何况红军手中还有在大草滩刚刚缴获的几十万斤粮食和几千斤食盐。物质充裕的红军有这个条件。

    于是中革军委指示:“要让大家吃好”!供给部给红军每人发一块大洋,并要求每一个伙食单位要与当地民众搞一次会餐,军民联欢、促进了解。

    哈达铺地区物产丰富、物价低廉,当时五块大洋能买一头百来斤的猪;两块大洋能买一只肥羊;一块大洋能买五只鸡;一毛钱能卖十几个鸡蛋……。红军每人的一块大洋,加上平时没有来得及花的钱,足够让红军官兵随心所欲,想吃什么就买什么。

    军民聚餐联欢也在热烈的进行着,大家大碗吃饭,大口吃肉,军民相洽,其乐融融。这样的场景在红军历史上还是首次。哈达铺的人们深受感动,这支军队不抢夺、不勒索,还出钱请他们吃饭,这是古往今来真正的仁义之师。清末秀才张炯奎即兴赋诗一首:“人言掳掠皆虚言,自悔潜逃反失资。督眼雷霆惊震后,听来一路赞扬词”。

    红四团政委杨成武的房东大爷激动之余,拿出来自己珍藏多年,准备庆祝七十大寿的寿酒提前与大家分享,说要和红军这样的仁义之师提前过七十大寿。

    在这段难得的修养时间里,在过草地时患严重疟疾、九死一生的周恩来也在哈达铺的著名中医和地道药材的调理下,逐步恢复了健康。红军在进驻哈达铺的第三天,就在距此不远的理川发现了鲁大昌的军需仓库,缴获了大量用于做冬装的布匹和棉花。

    哈达铺 ,给了疲惫的红军难得的休养生息,给了他们心灵的抚慰和精神的温暖,让他们在此洗尽沧桑,重焕生机。正如后来杨成武将军所说:“哈达铺就是红军名副其实的加油站”!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血火长征中的温馨港湾——哈达铺(二)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bfyv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