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有“三吏三别”,最近看了“三别”。这“三别”分别为《新婚别》《无家别》及《垂老别》。
看完“三别”,动乱的残酷以及由此带来的民不聊生之惨状,犹如在眼前。但这三别里,有一个很有趣的现象,里面都提到了女人。有新婚妇,老妻及村里的一二老寡。这值得分析一下。
从这些诗里可以看出,女人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只是一种附庸的存在,如兔丝般地依靠在其他生物才能存活,否则,只有凄惨的下场。
这样对待妇女的思想状态,对于处在统治地位的仕子们来说,正是他们需要维护的。他们希望是一个怎样的社会呢?
我猜测是这样的,士农工商各就各位,做好自己的事,这样天下太平,人们安居乐业地生活,这就是他们所希望的。士子们最喜欢棋琴诗画与酒茶,最好再来一二艺妓来捧场,他们是要维护这样的生活。
但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人性就是如此,人们永远不会满足自身阶层,总想往更高的阶层发展,从而引来矛盾,当矛盾不可调和时,就会发生动乱重新洗牌。因此,人类的历史,就是一部战争史。
因此,在大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史中,各种战争与争斗,其实都是一种内乱,事处人性上的贪婪而已。没有思想上的突破,或是制度上的革新,所以,不管哪一方面取得胜利,其结果都是一样的。“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秦始皇能灭六国,古人都有重要的讲述,如苏洵的《六国论》等。但秦始皇的成功,应该是制度的创新,他推行的郡县制,符合了当时生产力,得到人们的支持。即所谓的历史必然。
同样的,后来的楚汉之争,为什么强大的楚,被当时弱小的汉所灭,楚是复辟周朝制度,而汉则延续了秦的郡县制。制度胜出,汉最终取得胜利,也就不足为怪了。
接下来的历史演变,不管怎样的农民起义还是各种权贵争斗,都没了制度或是思想上的突破,所以,不管哪一方赢,对于老百姓来说,都是一样的结果。
杜甫亲历“安史之乱”并写下“三吏三别”,从诗文中对待女性的态度上看,也就当时仕子们的态度,没有思想上的突破,也没有制度上的革新。如果那时提出了解放妇女,妇女能项半边天的思想,会是怎样的结果。
可能在战场上得到胜利,甚至达到历史必然的效果。但他们不会,这样会动摇他们的统治,不是他们所需要的。
淮海战役,靠得都是老百姓的独轮车,里面的老百姓可不只是男人,而男女一起上,这是人民的支持,也成就了历史的必然。
因此,在封建社会里,不管是哪位统治者,其结果都是一样,他们是需要“士农工商”的稳定,这样的社会,就是他们眼里的社会繁荣与百姓的安居乐业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