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知识数量爆棚的现今社会,人们火急火燎地想学些东西,那到底要学什么,要以怎样的心态学呢?《好好学习》这本书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了,它可以缓解我们现阶段产生的知识焦虑,破解我们的学习困境,同时也为我们的快速成长提供了一条捷径。《好好学习》的作者成甲,有着多年知识管理课程的分享经验、现在罗辑思维的平台上开设《成甲说书》栏目,广受人们欢迎。他还被罗辑思维评为全国最会学习的人之一。他在知识分享方面成绩斐然,然而他并不是专做知识管理,他的主业是一名景区设计咨询师。是什么让他在非主业的领域取得那么好的成绩呢?我想这与他超高的学习与知识的管理能力密切相关。现在我将从以下方面,简要分享下本书的精彩。
![](https://img.haomeiwen.com/i5647119/f4ea35e9fc2553ca.jpg)
一、我们应该学习什么知识?
只有能改变你行动的信息才是知识。“知乎”上的文章,如果你不去阅读,它就只是一些数据;而当你阅读内容之后,它就成了信息,但只有你知道了如何改变你的行动,信息才变成你的知识。
知识与知识又是不一样的。有些知识要比另一些知识更能深刻地改变人们的行为。这些知识就是临界知识,所谓临界知识就是我们经过深度思考后发现的具有普遍知道意义的规律或定律,而我们要学的就是这种提高我们认知效率的临界知识。
学习误区:1、我们一直把时间花在想办法提升“技术效率”上,而忽略了真正重要的“认知效率”。如果我们的学习是在不断掌握应对具体场景和问题的方法,那就是在努力提升技术效率。如果我们的学习是在了解问题本质,了解解决方案的底层规律,那就是在提升认知效率。在前者的情况下,我们貌似一直在遇到新问题;在后者的情况下,我们可以把很多新问题都归到旧问题的门类里。
2、我们有时会陷入盲目追求多元的误区,作为一些受过高等教育的青年,你把宝贵的时间用到一些肤浅的兼职变现上,那并不是多元与提升能力,只不过是自己控制不住虚荣心和金钱诱惑罢了。
我们一生要学习三个级别的课程:1,公共基础课:执行能力,即日常基本工作的能力如时间管理、商务礼仪等;2、专业必修课:专业能力,学习与解决某一类问题相关的核心能力,这点是突破专业限制的,这个世界并不是按照学校划分的标签在各个专业内单独运行的,一个专业方面往往是多个知识领域交织起作用的,就是要学会跨学科地思考、解决问题。3、通用必修课,结构能力。就是要掌握临界知识,认知事物的底层的结构与规律。如:我们专注的领域是如何产生的?影响该领域发展的基本动力是什么?有哪些规律会普遍地影响这些事物。
上述三门课程,这样说来可能很抽象,作者举了一个例子加以解释。在第一个层次,我们的学习就像是士兵训练踢正步、瞄准这样的军事基础技术一样。第二个层次,我们的学习认知更像是一个指挥官,能精准恰当地调动步兵、炮兵、空军、坦克等让他们在合适的时机,出现在正确的位置上并顺利完成任务。在第三个层次上,就像是要去理解这场战役为什么爆发,会以什么样的脉络发展,其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究竟是什么。如此阐述,就能感知到上述三个层次是层层递进的,只有掌握第三层次的结构能力,处理问题才能游刃有余,事半功倍。
![](https://img.haomeiwen.com/i5647119/4c2b6bddb06f8c36.jpg)
二、学习临界知识,应具备怎样的心态?
1、绿灯思维
当你提出一个观点,别人提出不同意见的时候,很多人就会本能地进行反驳。这其实就是触发了我们的习惯性防卫。习惯性防卫是心理学现象,就是当我们感觉观点受到挑战的时候,第一个反应不是思考对方的质疑是否合理,而是本能进行反抗。为什么会有习惯性防卫,这个可以从心理学上的“基本归因偏差”进行解释。我们可以发现,当一个问题出现在别人身上的时候,我们习惯把这个问题归因于别人,是那个人自身有问题,而当同样的问题发生在自己的身上时,我们就不这样想了,这就是基本归因偏差,即别人出事儿,都是人品问题,自己出事儿,就是外部环境问题。当我们遭遇挑战时,总是下意识地向外部找原因。这样的心理会使得我们失去检讨自己想法背后的思维是否正确的机会,陷入无法自我提升的境地。
要想破除这种习惯性防卫,就要建立绿灯思维。即当我们遇到新观点时,第一反应是,这个观点可能有它的合理之处,我要想一想怎样用它来帮助自己。绿灯思维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关键是要建立一个更基础的认识,那就是区分我和我的观点/行为。我们通常会把别人对我们观点的质疑,理解为对我们自己的否定,从而激发起自己的习惯性防卫。要改变这种状况,我们就要明确我和我的观点/行为是不一样的——我的成长来自我的观点和行为的改进和提升。不要因为别人对你观点的反驳,而感到尊严被侵犯,真正的尊严是发现和改进成长的机会,成为更好的自己。
2、以慢为快
在这个时代,借着内容创业的风口,个人成长、读书、创业等学习社群一夜之间风起云涌。每个人都想快速学习,快速成长。然而快是结果,不是原因。想要能力提升得更快,不是说学习过程就要很快。相反越是快速提升的能力,反而越需要下慢功夫。真正的快是“以慢为快”。
如何以慢为快呢?
第一是要“结硬寨,打呆仗。”这六字源于曾国藩带领湘军打败数倍于己的太平天国军的要领。结硬寨,是指湘军每到一个地方,就要选好关键位置,立即修墙挖壕。且在战场上不论敌军有什么漏洞或诱惑,都会让部队死死守住关键要地。打呆仗是指湘军每到一个城市边上,并不与太平军开打,而是就地挖壕,把城市外围用壕沟隔断联通,生生把敌人拖死。真正高效的学习,是融会贯通的结果,只有对重要知识、核心知识的深刻理解,我们才能运用起来游刃有余。我们要用“结硬寨,打呆仗”的思想把知识阻塞打通,而不是追求看起来花哨的新技巧。底层堵住了,新方法学得再多,也只是表面上的花拳绣腿。这就好比我们想要快速学会骑自行车,要把精力花在掌握平衡上,可是很多人却是在追求两分钟学会21中踩脚蹬子的技巧……这就是舍本逐末了。
第二是把慢功夫花在真问题上。我们要以慢为快,其实是要把80%的时间,花在20%的重要问题上,把时间花在重要的基本概念、有启发的观点和自己没想明白的问题上。比如你要学会用一门外语沟通,就要把所有的假问题“语法、修辞”等全部抛开,而是要研究最核心的部分:什么在影响你的沟通,然后在这个环节上死磕,你会发现一旦你把这个基本环节打通,再有新知识就可以在这基础上融入,经过小半年的时间,你就能完成绝大多数日常的外语交流了。
今天先分享到这里,小结:现代社会知识海量,要想更好地成长,不能追求知识的量,而是要追求提升我们的认知效率与认知深度,为此,我们要学习具有普通指导意义规律的临界知识,而学习临界知识时要有以下两种心态:一是破除习惯性防卫,建立绿灯思维;而是要以慢为快,打通真正的知识阻塞。只有这样我们才不会慌不择路,急吼吼地捡了芝麻却丢了西瓜。
网友评论